歷史哲學-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12月16日)

武則天逝世

705年12月16日,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逝世,享年81歲。武則天本名武曌,是唐朝高宗李治的皇后,後來成為唐朝首位皇太后,並於690年至705年在位為武周皇帝。她一生多次改變身份,包括稱號「武后」「則天武后」「則天女帝」等,最終以開創性地位留名史冊。武則天在位期間以鐵腕手段鞏固政權,提拔人才,實行一系列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提升了女性在政治中的地位。然而,她的執政方式和政治遺產也引發了廣泛爭議,成為歷史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

杜魯門宣佈進入非常事態

1950年12月16日,面對日益惡化的韓戰局勢,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全國廣播講話,宣佈美國進入「非常事態」。他向國民提出四項主要主張:(1)若有必要,美國將以武力維護聯合國原則;(2)美國須與自由世界的國家一道堅守聯合國的防線;(3)增強陸、海、空三軍實力,並生產更多武器;(4)進一步開發經濟以維持高水準。他的呼籲彰顯了美國對冷戰和朝鮮戰爭的全面應對策略,也為美國加速軍事擴張和經濟動員奠定了基礎。

貝多芬誕生

1770年12月16日,偉大的音樂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他8歲首次登台演出,後來移居維也納接受嚴格音樂訓練。雖然26歲時因中耳炎導致逐漸失聰,但貝多芬並未向命運低頭,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32部鋼琴奏鳴曲、16部弦樂四重奏、歌劇《費德里奧》等。他的《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月光奏鳴曲》等作品成為人類音樂史上的不朽篇章,貝多芬也因此被譽為「樂聖」。

寧夏海源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夜,寧夏海源地區突發8.5級強震,震中方圓300里內的廣大地區遭到毀滅性破壞,包括涇州、會寧、海源、秦州等地在內的60多個縣區均受到波及。天亮後,餘震仍持續,灰塵瀰漫,四座城市化為廢墟,無人聲響。此次地震導致23萬人喪生,死傷總數超過50萬人,由於災區範圍廣大,救援極為困難,災情令人震驚。這場災難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地震之一。

德軍「獅鷲」反攻計劃

1944年12月16日,德軍在西線發起代號「獅鷲」的大規模反攻,目標是奪取比利時港口安特衛普,切斷盟軍的補給線並迫使其撤退。為此,德軍調集2000多輛坦克、34個師和3000架飛機參與行動。反攻初期,德軍通過阿登高地取得一定進展,但盟軍迅速反應,尤其是巴頓將軍率領的第3軍成功援助被包圍的巴斯托尼小城,最終扭轉了局勢。至1945年1月16日,德軍完全被盟軍擊退,「獅鷲」計劃以失敗告終,標誌著納粹德國在西線的最後一次重大攻勢無果而終。

近衛文磨自殺

1945年12月16日,日本前首相近衛文磨在美國軍事佔領當局發出逮捕令後服毒自殺。近衛文磨是二戰期間日本全面侵華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主要策劃者之一,他的自殺避免了接受戰爭罪行審判,卻也為其罪惡生涯畫下句點。近衛文磨的行為引發了戰後對日本軍國主義領導層責任追究的反思。

馬連良被迫害致死

1966年12月16日,京劇大師馬連良在文化大革命中因表演《海瑞罷官》而遭到迫害,最終被逼致死。馬連良9歲開始學藝,創立了獨具特色的「馬派藝術」,代表劇目包括《群英會》《借東風》《甘露寺》《海瑞罷官》等。他的藝術成就備受讚譽,影響深遠,但不幸成為時代政治運動的犧牲品。

《海牙公約》簽署

1970年12月16日,國際民航組織在荷蘭海牙舉行會議,針對全球日益猖獗的劫機問題,76個國家共同簽署了《海牙公約》,正式名為《關於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約》。該公約要求締約國採取法律行動懲罰劫機者,並加強國際合作,以保障航空安全。截至1983年,已有100多個國家加入公約。

美國發動「沙漠之狐行動」

1998年12月16日,美國總統克林頓下令對伊拉克發起「沙漠之狐行動」,直接原因是聯合國特委會主席報告稱,伊拉克未履行與聯合國的核查協議。美國聯合英國對伊拉克進行大規模空襲,主要目標是伊拉克的軍事和核設施。此次行動引發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也進一步加劇了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

英國作家奧斯丁誕辰

1775年12月16日,英國著名小說家簡·奧斯丁出生於斯蒂文頓鄉村。奧斯丁的六部經典小說包括《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感傷》《曼斯斐爾德花園》《愛瑪》等,以精緻的語言和犀利的社會觀察描繪了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英國中產階級的生活與婚姻,奠定了她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署

1949年12月16日,新中國成立後不久,毛澤東與斯大林在莫斯科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該條約規定雙方在經濟、軍事等領域展開合作,並在面對外部威脅時共同防禦,為當時新中國的國際地位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成為冷戰初期中蘇關係的重要標誌。

武則天
貝多芬
近衛文磨
馬連良
海牙公約
沙漠之狐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