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7月1日凌晨,軍閥張勳率「辮子軍」擁立12歲的溥儀在北京復辟稱帝,結束五年共和,恢復清朝國號與舊制。溥儀隨即發布即位詔書,封官賜爵,懸掛龍旗。
1914年6月30日,袁世凱為鞏固軍事獨裁統治,下令裁撤各省「都督」,改設「將軍府」,特設上將軍與將軍制度,上將軍直接聽命大總統指揮軍務與檢閱陸海軍。各省設將軍行署,將軍根據實權分冠「武」「威」等字,如張勳為「定武上將軍」、段祺瑞為「建威上將軍」。此舉強化中央對地方軍事控制,鞏固袁世凱專制體制,為日後稱帝鋪路。
1916年6月29日,袁世凱去世後,北京政府內部矛盾加劇,國內要求恢復共和體制聲浪高漲。在輿論與地方軍閥壓力下,國務總理段祺瑞被迫宣布恢復《臨時約法》,廢止袁世凱時期的「新約法」,並決定於8月1日召集國會復會,標誌著北洋軍閥政府重回有限議會制度。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遭19歲的波斯尼亞青年普林西普暗殺,太子妃當場身亡,大公搶救無效死亡。事件起因於奧匈帝國在波斯尼亞軍演回程時遭炸彈襲擊改道卻迷路,最終被普林西普埋伏射殺。
1927年5月,日本出兵山東製造「濟南慘案」。6月27日,日本總理兼外相田中義一召集陸軍、海軍、關東軍高層及駐華公使、總領事等在東京會議,並於7月7日制定《對華政策綱領》。
1945年6月26日,參加舊金山會議的51國代表簽署《聯合國憲章》,為結束戰爭、保障世界和平奠定法律基礎。當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總部設於美國紐約,成為全球維持和平、促進國際合作的重要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