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7月1日凌晨,軍閥張勳率「辮子軍」擁立12歲的溥儀在北京復辟稱帝,結束五年共和,恢復清朝國號與舊制。溥儀隨即發布即位詔書,封官賜爵,懸掛龍旗。
1914年6月30日,袁世凱為鞏固軍事獨裁統治,下令裁撤各省「都督」,改設「將軍府」,特設上將軍與將軍制度,上將軍直接聽命大總統指揮軍務與檢閱陸海軍。各省設將軍行署,將軍根據實權分冠「武」「威」等字,如張勳為「定武上將軍」、段祺瑞為「建威上將軍」。此舉強化中央對地方軍事控制,鞏固袁世凱專制體制,為日後稱帝鋪路。
1916年6月29日,袁世凱去世後,北京政府內部矛盾加劇,國內要求恢復共和體制聲浪高漲。在輿論與地方軍閥壓力下,國務總理段祺瑞被迫宣布恢復《臨時約法》,廢止袁世凱時期的「新約法」,並決定於8月1日召集國會復會,標誌著北洋軍閥政府重回有限議會制度。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遭19歲的波斯尼亞青年普林西普暗殺,太子妃當場身亡,大公搶救無效死亡。事件起因於奧匈帝國在波斯尼亞軍演回程時遭炸彈襲擊改道卻迷路,最終被普林西普埋伏射殺。
1927年5月,日本出兵山東製造「濟南慘案」。6月27日,日本總理兼外相田中義一召集陸軍、海軍、關東軍高層及駐華公使、總領事等在東京會議,並於7月7日制定《對華政策綱領》。
1945年6月26日,參加舊金山會議的51國代表簽署《聯合國憲章》,為結束戰爭、保障世界和平奠定法律基礎。當年10月24日,聯合國正式成立,總部設於美國紐約,成為全球維持和平、促進國際合作的重要組織。
1950年6月25日凌晨4時,北韓軍隊越過北緯38度線,向南韓發動全面進攻,迅速佔領春川、開城等地,逼近漢城(今首爾),正式引發韓戰。
1948年6月24日,蘇聯關閉進入西柏林的所有公路、鐵路和運河交通,切斷西方國家對西柏林的陸路補給,企圖迫使西方盟軍撤出柏林。蘇聯還於翌日禁止向西柏林輸送糧食與燃料,使城市陷入危機
1944年6月23日,日軍約11萬人分三路進攻湖南重鎮衡陽,遭到國民革命軍第十軍僅1.7萬人、由方先覺將軍率領的頑強抵抗。守軍雖孤立無援,仍堅守至8月8日,整整47晝夜,成為中國抗戰史上最慘烈的孤城保衛戰。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6月22日,思想家與實學大師顧炎武出生於江蘇昆山。他是清代著名的學術先驅,《清史稿·儒林傳》將他列為首位。他一生經歷明清易代,曾參與江浙抗清義軍,亦為「復社」成員。顧炎武主張學術應有實用價值,不應僅拘泥章句,著有名著《日知錄》,分經術、治道與博聞三部分,影響深遠。
1870年6月,天津的天主教育嬰堂收養的嬰兒因傳染病相繼死亡三、四十人,引起社會關注。同時,直隸河間與靜海縣的官府分別抓獲拐童犯王三紀與劉金玉,其供詞皆指向與教堂有關。6月18日,天津又捕獲一名拐童犯武蘭珍,他供稱自己受教民王三指使,同樣牽涉教堂,引發更多疑慮。消息傳開後,民眾憤怒不已。
1944年6月19日,美日兩軍在馬里亞納海域爆發空前激烈的海空大戰。美軍採取「跳島」戰術,試圖奪取戰略重地馬里亞納群島。為此,美方動用15艘航空母艦、935架戰機,以及戰列艦、巡洋艦與驅逐艦組成的強大艦隊,意在決戰日本主力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