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攻擊事件:Google調查在華員工
2010年1月18日,Google公開表示,由於此前遭受來自中國的重大網絡攻擊,公司曾臨時給其在中國的員工放假,以確保內部系統安全。隨後,這些員工已陸續返回崗位,公司運作恢復正常。同時,Google宣布正展開調查,試圖查明是否有中國員工涉及此次網絡攻擊,或者是否曾向黑客提供便利。
此次網絡攻擊被認為是一次高度組織化的行動,導致Google考慮結束在中國的業務並停止審查搜索結果,震動全球科技界。美國國務院對此高度關注,宣布將向中國政府提出正式照會,要求對事件展開全面調查。這一事件標誌著中美在網絡安全領域的矛盾進一步升級,也引發國際社會對網絡攻擊行為的廣泛譴責。
日本公使向袁世凱遞交「二十一條」
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日置益在曹汝霖安排下,於懷仁堂面見袁世凱,當面遞交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日置益逐條說明條款內容,要求中國政府承認日本對山東的控制權、延長旅順和大連的租借期限,並賦予日本在南滿洲和內蒙古東部的特殊權益。他還強調此事須「絕對保密,並盡速答覆」。
「二十一條」的內容涉及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對袁世凱的接受能力形成挑戰。然而,袁為鞏固自身統治地位,不惜與日本妥協,最終以秘密形式簽署部分條款。此舉引發國內強烈反對,激化了民族主義情緒,為日後的五四運動奠定了基礎。
巴黎和會召開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在法國凡爾賽宮正式召開,標誌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秩序重建的開始。和會吸引了27個戰勝國的代表參加,其中以美、英、法、意、日五國的全權代表組成的最高理事會主導會議進程。
會議的主要議題包括如何分配德國的戰後賠款和殖民地,以及如何設立國際聯盟以維持世界和平。儘管中國作為戰勝國,向會議提交了取消帝國主義特權和收回山東權益的提案,但其提案被拒絕,並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交給日本。中國代表最終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這一事件直接引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成為近代中國民族覺醒的重要轉折點。
列寧格勒被解圍
1944年1月18日,蘇聯紅軍成功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長期封鎖,這場圍城已持續了近900天,是二戰期間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在封鎖期間,列寧格勒的300萬居民經歷了極度的飢餓和寒冷,其中餓死者超過100萬。
解圍行動標誌著蘇聯在東線戰場的重大勝利,進一步削弱了德軍的戰鬥力。同時,列寧格勒的堅持和解圍成為蘇聯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象徵,顯示了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
腓特烈一世加冕為普魯士國王
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一世在柯尼斯堡舉行加冕儀式,正式成為普魯士「裡的」國王。這一加冕標誌著普魯士從公國升格為王國,是霍亨索倫王朝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腓特烈一世通過與奧地利皇帝的政治交易,獲得了國王稱號。他積極參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通過軍事行動和外交談判,擴大了普魯士的領土,為其日後崛起為歐洲強國奠定了基礎。
孟德斯鳩誕辰
1689年1月18日,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誕生。他的著作《論法的精神》是現代政治思想的重要里程碑,提出了三權分立的理論,即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應由不同機構掌控,以實現權力的制衡和分立。
孟德斯鳩的學說對後世影響深遠,成為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基石,並對美國憲法和法國大革命產生了深刻影響。他的思想不僅改變了當時的政治格局,也奠定了現代民主國家的理論基礎。
慈禧召見外國公使
1902年1月18日,慈禧太后在北京公開召見外國公使,並首次撤簾露面。此舉標誌著清政府在義和團運動後對外關係的重大改變,顯示出清廷試圖改善與列強關係、穩定內部局勢的努力。
慈禧的撤簾露面被視為清末改革的象徵性事件,但也顯示了清廷在內外壓力下的妥協立場。這一行為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中引發了廣泛討論。
中共攻占一江山島
1955年1月18日,中共軍隊發起對國軍駐守的一江山島的大規模進攻。此次行動動用了步兵師、艦艇和航空兵進行聯合作戰,經過61小時激烈戰鬥後,國軍守軍被迫撤退,島嶼陷落。
一江山島戰役是中共在台海地區的一次重要勝利,顯示了其軍事現代化的成果。這場戰役對兩岸局勢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引發了國際社會對台海問題的高度關注。
西南航空失事
1988年1月18日,中國西南航空222號伊爾-18型客機在重慶機場附近墜毀,機上108人全部罹難。這起事故成為中國民航史上的重大災難,引發了社會對航空安全的廣泛關注,也促使中國進一步加強民航管理和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