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大捷
1938年3月15日,日軍第五師團板垣師團在青島嶗山灣、福島兩地強行登陸,隨後沿膠濟鐵路西進台兒莊,進逼臨沂。臨沂守軍為龐炳勳率領的第四十軍,全軍嚴陣以待,誓死保衛陣地。
戰鬥進入白熱化之際,張自忠將軍率第五十九軍趕來增援。他以「拼死殺敵,報祖國於萬一」的決心,與龐炳勳將軍的部隊協同作戰。雙方展開激戰,血戰至日落,雙方反覆肉搏,最終成功殲滅日軍旅團長長野及第三大隊長牟田,共擊斃日軍三千餘人,徹底粉碎了板垣師團的進攻。
臨沂大捷意義重大,此役成功斬斷津浦鐵路北段的日軍左翼,為後續台兒莊大捷創造了有利條件,極大地挫敗了日軍的進攻勢頭。
凱撒大帝遇刺
西元前44年3月15日,羅馬「終身獨裁官」凱撒大帝在元老院會議上遭到一群元老的刺殺,歷史上稱這一天為「三月十五日之變」(Ides of March)。
凱撒生於西元前101年,是古羅馬共和國最著名的軍事家與政治家。他曾與龐培與克拉蘇組成「前三頭同盟」,並在高盧戰爭中建立赫赫戰功,鞏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然而,當龐培與元老院企圖奪取他的權力時,他毅然率軍渡過盧比孔河,發動內戰,最終擊敗龐培,奠定了他「終身獨裁官」的地位。
然而,元老院內部對於他的專權統治極為不滿,於是布魯圖(Brutus)與卡西烏斯(Cassius)等人密謀刺殺凱撒。在會議上,元老們對凱撒連刺23刀,凱撒臨終前留下了著名遺言:「布魯圖,你也在其中嗎?(Et tu, Brute?)」隨後倒地身亡。
此事件導致羅馬共和國迅速崩潰,最終由屋大維擊敗布魯圖與卡西烏斯,建立羅馬帝國。

德國細菌學家貝林誕辰
貝林(Emil von Behring)是著名的細菌學家,被譽為「免疫學之父」,他於1854年3月15日出生於德國。
1889年,他進入柏林羅伯特‧科赫衛生研究所,並提出「抗毒免疫」的概念。1890年,他與北里柴三郎共同發現白喉抗毒素,奠定了血清療法的基礎。1892年,他成功研發白喉抗毒素血清,成為世界上首個可大規模生產的白喉治療手段,大幅降低白喉病患的死亡率。他還發明了牛結核疫苗,對控制結核病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於他在醫學界的卓越貢獻,他於1901年獲得首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貝林於1917年3月31日逝世。

韓戰期間南韓奪回漢城
1951年3月15日,南韓第一師團在白善燁少將的指揮下,成功渡過漢江,從中共軍隊手中收復漢城(今首爾)。
此前,1951年1月4日,漢城曾被中國人民志願軍與北韓軍隊攻佔,韓戰進入激烈的拉鋸戰階段。在聯合國軍發動反攻後,南韓第一師團發起攻勢,成功奪回漢城,這是韓戰中極為關鍵的一場勝利,改變了戰場態勢,穩定了南韓政府的控制權。
美國總統尼克森被指控參與水門事件
1974年3月15日,美國聯邦大陪審團裁定尼克森參與掩蓋「水門事件」。這場醜聞最終導致尼克森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主動辭職的總統。
「水門事件」發生於1972年,美國共和黨派遣間諜潛入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水門大廈),企圖安裝竊聽設備並竊取機密文件。事件曝光後,尼克森試圖掩蓋事實,最終因國會彈劾壓力於1974年8月8日宣布辭職,由副總統福特接任。

電影《歌女紅牡丹》引起轟動
1931年3月15日,電影《歌女紅牡丹》在上海公映,立刻掀起轟動。影片講述了一位京劇名伶紅牡丹的悲慘人生:
她嫁給了一個嗜賭、酗酒、嫖妓的惡丈夫。
丈夫為還賭債,竟然將親生女兒賣入青樓。
最終紅牡丹被丈夫施虐,含恨而終,悲劇性結局令人動容。
該片深刻揭露了舊中國婦女的悲慘命運,喚起觀眾對女性權益的關注。
德國納粹吞併捷克斯洛伐克
1939年3月15日,德國軍隊進駐捷克首都布拉格,捷克斯洛伐克正式淪為納粹德國的保護國。
1938年,希特勒在慕尼黑協定下獲得捷克的蘇台德區,但仍不滿足。
1939年3月,希特勒違反協議,直接佔領整個捷克地區。
斯洛伐克則在德國的支持下宣布獨立,成為德國的附庸國。
這一事件使歐洲各國對納粹的侵略行徑產生極大警惕,成為二戰爆發的前奏。
順治皇帝誕生
清世祖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於1638年3月15日(農曆二月十八)誕生於盛京(今遼寧瀋陽),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子,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布木布泰。
順治帝是清朝第一位入主中原的皇帝,1644年登基後,在攝政王多爾袞輔佐下入關,定都北京,開啟滿清統治中國的時代。他在位期間積極推動漢化政策,如沿用明朝科舉制度、任用漢族官員、尊崇儒學,並打擊貪腐,穩定政權。然而,由於年少即位,加上宮廷權鬥與政局動盪,他的統治並不平順。
1661年,順治帝因感染天花英年早逝,享年24歲,由其子康熙帝繼位,開啟康乾盛世的序幕。關於他的死因與晚年是否曾出家為僧,至今仍存歷史爭議。

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確立
1983年3月15日,國際消費者聯盟(Consumers International)正式將每年3月15日定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旨在提高全球對消費者權益的關注,推動公平交易與市場監管。
這一紀念日的誕生可追溯至1962年,當時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在國會演講中首次提出「消費者四大基本權利」,為現代消費者權益運動奠定基礎:
- 獲得安全保障——商品和服務應確保消費者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 獲得正確資訊——消費者有權獲得透明、公正、無誤導的產品與服務資訊。
- 自由選擇商品——市場應提供多樣化選擇,避免壟斷與不公平競爭。
- 表達消費意見——消費者有權向政府、企業與相關機構提出投訴與建議,以維護自身權益。
如今,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已成為全球性的消費者維權活動,各國政府與消費者組織在這一天積極舉辦宣傳與討論會,促進消費者保護法規的完善,維護公平交易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