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半斤八兩」來形容兩者難分高下,但這句成語的背後卻蘊含著古人對天文、度量衡與倫理道德的深刻體悟。透過這支看似平凡的桿秤,老祖宗不僅建立了一整套精密的度量系統,更傳遞出公平、誠信與敬畏天意的精神。
裂口女(日語:口裂け女)是日本著名的都市傳說妖怪。她通常被描述為一位擁有黑色長髮、皮膚蒼白的女子,嘴角被撕裂至耳際。裂口女經常用口罩、扇子或手帕遮掩自己的臉部,隨身攜帶利器,如小刀、剪刀、大鐮刀或開山刀。
五營兵馬是中國民間與道教信仰中的一部分,被稱為五營神兵(將)、五營官將(兵)、五營兵等。「五營」之名源於這支神兵軍團的組織建制,由五支軍隊組成
葛葉(くずのは),亦稱為葛之葉狐(くずのはぎつね)、信太妻(しのだづま),是日本民間傳說中著名的幻化人形的女狐。她的故事流傳已久,並在人形浄瑠璃《蘆屋道滿大內鑑》及同名的歌舞伎中被廣泛演繹。
在人生的旅程中,除了生與死這兩個關鍵時刻外,成年、結婚、生育也是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因此,這些人生大事往往會衍生出各種獨特的民俗禮儀,既豐富了這些時刻的內涵,也寄託了家人對新生命的祝福。
以津真天(いつまで Itsumade)是日本江戶時代著名繪師鳥山石燕所著的妖怪畫集《今昔畫圖續百鬼》中記載的一種神秘怪鳥。其名稱來源於《太平記》第十二卷中「廣有射怪鳥事」的記載,並以其詭異的鳴叫聲命名。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太陽黃經達 120°,節氣交替通常發生在公曆7月22日至24日之間。「暑」意指炎熱,而大暑則代表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
中國民間流傳著許多俗語,這些話語來自古人的生活經驗,凝聚了幾代人的智慧,不僅言簡意賅,還往往蘊含深刻的道理。俗語「窮不搬家,富不遷墳,生意不好改大門」便是其中之一,它涉及家運、風水、財運與商業發展,值得深入探討。
清明節最早只是一個節氣名稱,隨著歷史的發展,它逐漸融合了寒食節的禁火傳統和古代的墓祭習俗,成為祭祖掃墓的重要節日。
關聖帝君,又稱協天大帝、文衡聖帝、關帝爺、帝君爺、關公、恩主公、恩主等,在佛教中被尊為「伽藍菩薩」,作為護法神之一。關聖帝君的信仰跨越多個領域,涵蓋文昌神、武神、財神等身份,成為讀書人、軍警、商人,甚至幫會的重要主神。在臺灣,部分信仰團體更進一步將關聖帝君昇格為
藏傳佛教擁有豐富的信仰體系,各教派(如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崇奉的神祇和祖師各不相同。根據密宗的理論,佛有真實身與變化身之分,使得藏傳佛教的造像系統更加龐大且複雜。
道家是一種哲學思想流派,起源於春秋末年,由老子、莊子等人創立,其思想影響深遠,成為先秦諸子百家之一。而道教則是一個宗教,形成於東漢末年,由張陵創立五斗米教(天師道),並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本土宗教。
羅千歲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神祇之一,隸屬於「五年千歲」中的十二王爺之一,也是「三少王爺」(羅、薛、耿)之一。作為五年千歲中排行第十二位的王爺,羅千歲是最年輕的一位
佛教認為,宇宙的形成與變遷並非由某位神明決定,而是因果法則(業力)所驅動。在佛陀時代,有弟子曾問及宇宙如何產生,佛陀回答:「不可思議
文昌帝君,又稱文昌梓潼帝君、文昌君,是道教掌管文運與世人科舉考試的神祇。其全稱繁多,道教典籍中曾稱其為:
磯龍捲(磯撫で,いそなで),是傳說中出沒於西日本近海、肥前松浦的神秘怪魚。其最早記載於江戶時代的怪談集《絵本百物語》,並在古書《本草異考》中被稱為「巨口鰐」(おおぐちわに)。
貓又(またまた,またたび),又稱貓股,是日本傳說中的妖怪,廣泛出現在民間故事、怪談和雜文中。貓又通常分為兩種:生活於山中的野生貓又,以及由年老家貓變異而成的貓又。
提燈妖怪(提灯お化け)是日本妖怪之一,形象多為長舌怪燈籠,與提燈小僧相似。源自江戶時代浮世繪與歌舞伎《四谷怪談》,傳說在神社舊燈籠中現身。探索提燈妖怪的傳說與歷史!
2007年4月20日,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曼麗抵達義大利米蘭,展開文化與設計產業交流行程。此行的重點之一,是推動故宮文物的加值應用,透過文創商品的設計與量產,使傳統文化走入當代生活。
1948年4月19日,國民政府於南京召開行憲國民大會第十三次會議,選出蔣介石為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的第一任總統。這是自《中華民國憲法》於同年1月1日正式實施後的首次總統選舉,具有象徵性意義。
1955年4月18日,現代物理學之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美國普林斯頓逝世,享壽76歲。他於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1905年發表狹義相對論,揭示時空與質能的全新觀點,後於191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徹底顛覆人類對宇宙重力的認知。
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中,清朝在與日本的海陸對戰中節節敗退,國力與軍事劣勢暴露無遺。1895年3月19日,清朝代表李鴻章攜同兒子李經方與顧問團百餘人抵達日本馬關(今下關市),展開和談。儘管李鴻章在談判期間遭槍擊受傷,但談判仍持續進行。
明太祖朱元璋在穩定政權後,推行分封制度,將兒子們分派至全國各地駐防。1370年,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為「燕王」,並於1380年4月16日正式命其就藩北平(今北京)。北平當時為防禦北方蒙古勢力的重要前哨,因此朱棣所率軍隊人數遠超其他藩王,地位非凡。
1926年4月15日,馮玉祥所率國民軍從京津一線撤退,轉而退守南口地區。這是他於3月20日從綏遠平地泉出發赴蘇聯後,直奉聯軍趁機推進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