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武聖廟,又稱新莊關帝廟,位於臺灣新北市新莊區新莊廟街,是台北盆地最早的關帝廟之一,亦為當地重要的宗教與文化地標。廟宇承載著百年來的信仰傳承,並於1985年被正式列為新北市文化資產。


歷史沿革

創建與興盛(1760年 – 1853年)

新莊武聖廟始建於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貢生胡焯猷捐地,新莊慈祐宮志修和尚推動建廟,成為當時新莊商業區的重要信仰中心。由於關聖帝君是商人所崇敬的守護神,因此這座廟宇的建立也反映出當時新莊繁榮的商業活動。當時,新莊憑藉水運與良田之利,發展成為台北盆地的重要商業重鎮,從新莊慈祐宮至新莊武聖廟一帶,形成熱鬧非凡的「五十六坎」商圈。

道光元年(1821年),廟宇擴建為三進式建築,規模更加宏大,顯示當時香火鼎盛。然而,隨著新莊港日漸淤塞,商業活動逐漸被對岸的艋舺取代。

械鬥與修復(1853年 – 1945年)

咸豐三年(1853年),新莊發生漳泉械鬥,廟宇受到嚴重損毀,直至同治七年(1868年)才得以重建。1945年,廟宇進行三年重修工程,但國軍曾駐紮於此,對建築造成一定損害。

現代翻修與文化資產認定(1975年 – 2001年)

1975年,廟宇以鋼筋水泥工法翻修前殿,並於1985年11月26日與新莊慈祐宮、新莊文昌祠一同被文化部(當時的文建會)列為三級古蹟,而同區的新莊廣福宮則為二級古蹟。

1999年5月24日,新莊武聖廟正式啟動大規模修復工程,總經費約3,000萬元,由內政部補助四分之三,其餘由縣政府負擔。然而,921大地震導致修復中的中殿屋脊坍塌、牆壁龜裂,使工程進度受影響。最終,廟宇於2001年11月修復完工,並於2002年1月25日舉行安座大典,由時任台北縣長蘇貞昌主持神像開光儀式,並邀請地方士紳及各界貴賓參與。


特色建築與附設設施

主要殿宇

新莊武聖廟內供奉關聖帝君,並設有多座殿堂,包括:

  • 太歲殿:供奉六十甲子太歲星君,信徒可前來祈求流年平安。
  • 財神殿:供奉五路財神,吸引許多商家與民眾前來參拜,祈求財運亨通。
  • 璇璣殿:供奉北斗七星與文昌帝君,適合學子與文職人士祭拜,祈求考運與智慧。
  • 通明殿:主要用於道教法會與祭典活動,為廟內重要的儀式場所。

圖書館文化大樓

2000年3月8日,廟方新建「圖書館文化大樓」,由時任台北縣長蘇貞昌、新莊市長黃林玲玲主持奠基典禮。這座六層樓高的文化空間,秉持「有廟有教」的理念,提供學子閱讀與學習的場所,並舉辦文物展覽,使廟宇成為結合信仰與文化教育的多功能空間。


祭典與民俗活動

新莊武聖廟每年舉辦多場盛大的祭典,其中最重要的包括:

  • 農曆正月十三日:「飛升成道日」,為廟方春祭日,舉行隆重的祭典儀式。
  •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關聖帝君誕辰」,為廟內最盛大的慶典,吸引大量信徒前來參拜,並舉行遶境、祭典與誦經活動。

此外,廟方也會舉辦「春秋兩祭」、「太歲點燈祈福」、「平安符發放」等活動,讓信眾能夠透過參與宗教儀式,祈求健康、事業與家庭平安。


結語:信仰與文化並存的百年古廟

新莊武聖廟不僅是新莊地區的重要信仰中心,更見證了台北盆地的歷史發展與商業興衰。從清朝的繁華商圈到現代的文化地標,廟宇持續扮演著凝聚社群、傳承文化的重要角色。透過不斷修復與擴建,新莊武聖廟成為結合宗教、教育與歷史的多功能場所,持續庇佑信眾,並發揚關聖帝君的忠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