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慈祐宮,舊稱新莊天后宮,位於新北市新莊區,是當地最具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媽祖廟之一,並被列為新北市文化資產。該廟不僅承載著當地信仰與歷史,也與新莊發展息息相關,甚至影響了土城「媽祖田」地名的由來。
歷史沿革
創建與發展
根據清朝同治年間《重修慈祐宮碑記》記載,慈祐宮始建於雍正七年(1729年),原名「新莊天后宮」。另一說法則認為其歷史可追溯至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但一般仍以1729年為官方創立時間。
慈祐宮地處新莊廟街,面對新莊港渡口(今已無運輸功能),自清朝以來便是當地居民信仰中心。乾隆十三年(1748年)曾因火災毀壞,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修復時,增設水池,並正式更名為「慈祐宮」。
清朝嘉慶年間(1813年),艋舺縣丞曹汝霖倡修慈祐宮,並在其右側增建新莊文昌祠,形成宗教文化聚落。
日治與現代修復
1927年,廟宇由陳應彬主持修繕。
1980年代,政府於新莊地區建堤防,擋住慈祐宮與大漢溪的視野,引發地方對於風水與經濟的憂慮。經地方人士多年爭取,政府於2010年耗資3000萬元建造利濟街堤防水門橫移門,恢復廟前大漢溪視野。
2015年,慈祐宮設立文物館,並舉行《宮誌》發表儀式,完整保存廟宇歷史、建築與文獻資料。
建築特色與文化資產
獨特建築風格
新莊慈祐宮採三開間四進二廊格局,經歷多次整修,仍保留許多珍貴石雕與彩繪。
🔹 嘉慶年間石獅:宮前石獅雕工細膩,為當時工藝代表作。
🔹 乾隆十八年案桌:完整保留清代祭祀文物。
🔹 王得祿親題匾額:「德參一六」,由清朝名將王得祿所題。
🔹 正殿龍柱:採單龍蟠柱設計,為典型清朝中葉風格。
🔹 明代魁星爺:紅髮青面,頭生雙角,為極為珍貴的歷史神像。
🔹 後殿「破葉蓮」木雕:以整塊木頭雕成,高約1.5公尺,極具藝術價值。
歷史匾額與碑刻
慈祐宮內保留多方古匾與碑文,其中包括:
📜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奉憲立石」碑
📜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慈祐宮碑記」
📜 嘉慶十八年(1813年)「重修慈祐宮碑誌」
📜 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慈祐宮碑記」
歷史事件與文化影響
1980年代神像失竊事件
1980年,新莊慈祐宮與周邊廟宇發生大規模神像竊盜案。26尊神像(包括十八羅漢、註生娘娘侍女、四海龍王等)被竊,部分後來在2003年尋回,經新莊慈祐宮管理委員會、地方政府及民間協力歸還廟內供奉。
媽祖田——清代捐地與後續爭議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來自泉州安溪的移民攜帶媽祖神位至土城、三峽交界開墾,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由李武侯、李維芝兄弟將土地捐贈給新莊慈祐宮,作為**「媽祖祀田」**,此地因此得名「媽祖田」。
📍 1906年-1915年:土地正式登記為慈祐宮所有。
📍 1985年-2005年:發生9起土地佔用法律糾紛。
📍 2006年起:當地居民與慈祐宮因土地使用權展開抗爭,拆遷與法庭糾紛不斷。
📍 2013年:部分居民發起保存運動,將土城普安堂列為文化資產,對抗拆遷。
媽祖田土地爭議,甚至被當地樂團創作成歌曲《媽祖田之歌》,成為台灣社會運動與土地改革的案例之一。
祭典與信仰活動
年度祭典
🔹 農曆三月二十一日:媽祖聖誕遶境
🔹 農曆九月九日:魁星爺聖誕
🔹 每年固定舉辦平安醮與文化活動
文化影響
慈祐宮除宗教信仰外,也推動文物保存、社區教育,並於2000年建設文化大樓,提供學子讀書空間,展現「有廟有教」的精神。
總結
新莊慈祐宮,不僅是北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之一,更是新莊與土城居民文化與信仰的核心。歷經數次修復、土地爭議、神像失竊等重大事件,依然屹立不搖,見證台灣宗教、社會與歷史變遷。
若您對台灣媽祖文化、傳統廟宇建築及地方歷史有興趣,新莊慈祐宮絕對值得一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