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民俗-儀式慶典

中元普渡的秘密:鬼月背後的文化與習俗

生命遇見光

中元節是什麼日子?

中元節是農曆七月十五日,又稱七月半、中元普渡或鬼節。這一天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主要用於祭祀孤魂野鬼。

在民俗說法中,鬼節當天陰曹地府會放出所有鬼魂,讓好兄弟們能到陽間探望親人。為此,民間普遍會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在閩南和台灣一帶,農曆七月被稱為鬼月,俗語說「七月初一鬼門開、七月三十鬼門關」。

通常在農曆七月的初一、十五及三十,閩南人會以豐盛菜肴祭無主孤魂,且在這個月中大家不會舉辦喜慶之事,舉凡是婚嫁、喬遷、壽宴等等,以免將孤魂野鬼引進家門。

中元節的由來是什麼?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傳統民間的重要節日。古代,人們會用剛收成的新穀祭拜祖先。同時,這一天是掌管地府的中元地官的壽誕,道教將其稱為「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也在同一天。此外,相傳農曆七月是鬼月,這個月中「好兄弟」們會回到人間接受人們的祭拜。由此,僧道俗三流合一,最終融合成為今天所稱的「中元普渡」。

中元節的道教傳說:

七月十五日被稱為「中元」,是地官赦罪日。在道教中,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稱為三官,他們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會考察世間的善惡並向天界匯報。三官的誕辰分別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因此這三個日子也被稱為三元。

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是地官赦罪的日子。這一天,地官大帝會來到人間,檢閱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和動物的表現,進行考察並赦免罪過。因此,民間會舉行祭祀地官的儀式,同時也會祭拜祖先,祈求保佑和福祉。

中元節的佛教傳說:

七月十五日是佛教的「盂蘭盆會」,其由來與道教的中元普渡有所不同。「盂蘭盆」源自印度語「烏蘭婆拏」,意指「救倒懸」,象徵人世間的痛苦如同倒掛在樹上的情景。為了避免眾生遭受「倒懸」之苦,佛教徒會在寺廟中誦讀「盂蘭盆經」,並施予食物給孤魂野鬼。這一風俗據傳源於「目連救母」的故事。

中元節的民間信仰:

中元節是傳統民間慶祝初秋豐收和答謝大地的節日,並且伴隨有「鬼門開」的傳說。據說每年農曆七月初一,陰間的鬼門關會打開,讓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返回陽間接受人們的祭拜。在這個月內,左鄰右舍會輪流進行祭拜,直到七月的最後一天才會關閉鬼門。因此,農曆七月又被稱為「鬼月」。

中元節的4大習俗有哪些?

中元節習俗1:普渡

普渡

普渡分為「公普」和「私普」。公普由地方廟宇主辦,由廟方統一進行祭祀,通常稱為「廟普」。私普則是由各家自行安排,日期根據傳統風俗決定,費用由各家負擔。在當天下午4點後,各家會擺上普渡的菜餚、水果、飲料和零食,每份供品上插上一枝香,進行祭祀儀式。

中元節習俗2:搶孤

搶孤

搶孤活動在台灣具有多重意義,包括獲得神鬼庇護、驅趕流連不返的鬼魂,以及賑濟貧苦流民。台灣最著名的搶孤活動包括「宜蘭頭城」和「屏東恆春」的慶典。活動中,會搭建十幾公尺高的「孤棚」,上層再搭「孤棧」,並在其上擺放供品和旗幟。棚柱上塗滿牛油,以增添挑戰。在整個隊伍中,八人分為兩組:六人為先發隊員,以底座人支撐其餘三位隊員和攻擊手,完成搶奪任務。

中元節習俗3:放水燈

放水燈

放水燈是為了引導溺斃在水中的亡魂前來享用祭品。據說水燈漂流得越遠越快,施放者將獲得更多的幸運和庇護。

水燈通常以紙糊製成宮殿形狀,內部放置蠟油點燃。水燈內還會置放彩色三角形紙旗,稱為「普渡旗」,上面用毛筆寫上中元敬語,如「慶讚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並在旗上註明施放者的姓名,讓好兄弟知道是誰供奉。

中元節習俗4:跳鍾馗

跳鍾馗

普渡結束後,廟方會請道士或戲班扮演「驅魔真君鍾馗」,以其威嚴的形象告訴好兄弟們可以放下牽掛,返回陰間。由於跳鍾馗儀式並非為一般民眾觀賞,大家應該及時回避,以免受到煞氣影響。跳鍾馗儀式結束後,也標誌著中元祭拜活動的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