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青山宮位於台灣台北市萬華區,始建於1856年(清咸豐6年),主祀青山靈安尊王,現為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屬當地泉州三邑惠安人的王爺信仰重鎮。每年於青山靈安尊王誕辰舉辦的艋舺大拜拜,乃台北三大廟會之一,盛況空前,意義深遠。

沿革與特色

肇始緣起

1854年(咸豐4年),艋舺地區爆發大規模瘟疫。來自泉州府惠安縣的漁民分靈惠安青山宮的青山王神像至當地,希冀鎮煞疫病。1856年(咸豐6年)正式在貨物貿易熱絡的蕃薯市街(今貴陽街)籌建新廟,1859年(咸豐9年)落成。青山靈安尊王顯赫的神蹟吸引大批善信,逐漸成為艋舺地區的主要王爺信仰中心。

建築特色

艋舺青山宮坐南朝北,佔地約184坪,採三開間、三進兩廊的街屋式格局。前殿重簷歇山頂,匾額上鑲有「敕封大宋明神」字樣,華麗八角形藻井則體現閩南泉州惠安溪底派匠師的精湛工藝。1938年(昭和13年)重修時加入花崗石、青斗石等材質,蟠龍石柱由謝萬來雕刻,門外石獅帶有日式風格。

正殿神龕金碧輝煌,匾額眾多,以1954年時任考試院院長賈景德題的「固圉寧民」最為醒目;後殿則於1979年改建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的鋼筋混凝土樓閣式結構。艋舺青山宮因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1985年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2003年廟方向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申請重修,歷時四年籌資並獲文建會(今文化部)部分補助,於2006年底完工。

祝融之災

2013年11月19日晚間,電線走火引發火災,燒損三川殿及左右過水廊部分結構,數尊軟身神像受到波及。經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補助及信徒眾力支持,2014年11月8日青山宮順利修復,廟體再現往日宏偉。

信仰與祀神

青山靈安尊王,俗稱「青山王」,據傳是閩國時駐守惠安的將領張悃,軍紀嚴明、愛民如子,死後顯靈遂受惠安人崇敬。艋舺青山宮正殿主祀靈安尊王,配祀印童、劍童及八司神像;後殿則奉祀靈安尊王妃顯慶妃、大媽、二媽以及佛道神祇如觀音佛祖、地藏王菩薩、玉皇上帝等,展現多元信仰融合。

廟務與組織

1988年設立青山宮管理委員會,負責廟務與廟產維護,另有祭祀組織與信徒組織共同支援。青山宮祭典採頭家爐主制度,每年於廟會結束當晚擲筊決定下一年度爐主及副爐主,以維持傳統禮俗和地方活力。

青山王祭典:暗訪與遶境

每年農曆10月20至23日舉行青山王祭典。20、21日的「暗訪」為夜巡形式,靈安尊王神轎率八將團出巡南、北萬華,檢視陰陽善惡、鎮煞瘟疫;22日的「正日」遶境規模最為盛大,超過200陣頭與藝閣參與,被稱為「艋舺大拜拜」,與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及西門町天后宮的廟會並列台北市三大廟會。

祭典最後一天(農曆10月23日)則舉行靈安尊王祝壽及擲筊選爐主等活動,在熱鬧聲中圓滿落幕。2010年起,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被列為國家無形文化資產,象徵其宗教與歷史意義深遠。

現代發展與文化價值

艋舺青山宮與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西門町天后宮並稱「艋舺四大廟門」。2003年SARS期間,青山王祭典舉行後疫情便迅速獲得控制,更突顯信仰力量在地方心靈層面的重要性。2020年北港朝天宮糖郊媽睽違85年後再度抵達青山宮贊境,展現各地宮廟宗教交流之盛況。青山宮也成為戲劇與電影取景地,如電影《艋舺》宣傳短片曾在此拍攝,為傳統文化與影視產業結合的例證。

艋舺青山宮的興衰與萬華地方史緊密相繫。廟宇的不斷整修與擴建,祭典活動的延續與創新,皆象徵著地方信仰的薪火相傳,以及歷史文化的多元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