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九是 玉皇大帝的誕辰,民間稱之為 「天公生」,是福建、四川、台灣等地的重要傳統節日。人們在這一天會舉行盛大的祭拜儀式,感謝天公的庇佑,祈求來年平安順遂。
正月初九的傳說與由來
相傳 唐朝 末年,黃巢 率軍南下,經過福建地區。當地農民因方言不同,在北方士兵面前誤稱自己為「狼」(閩南語中「人」的發音),結果被誤認為敵人,引發大規模殺戮。
福建百姓為了躲避戰亂,紛紛逃入 甘蔗園,直到士兵弄清方言後,屠殺才停止。生還的福建人便將 正月初九 作為新的「過年日」,以祭拜 天公 來感謝庇佑。
民間還流傳一句俗語:「七不出,八不歸,上九辦事一大堆」,意思是:
- 正月初七 避免出門辦事,容易受阻或失敗;
- 正月初八 不宜返家;
- 正月初九 則是最適合辦事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受到 玉皇大帝的福庇,事情會順利完成。
直到今天,許多老人仍會選擇 在正月初九辦大事,相信能獲得天公的庇佑。
「天公生」的祭拜儀式
祭拜天公的儀式 通常在 正月初九子時(午夜 11 點 - 凌晨 1 點) 開始,每家每戶都會點燃紅燭、燃放鞭炮,象徵對天公的敬意。
基本祭拜流程
- 燃燭點香:在廳堂點燃「老天爺燈」,由家中長輩帶領全家人向天公叩拜,祈求來年平安順遂。
- 準備供桌:
- 普通家庭會在庭院選擇一處 直對天際 的空間,用兩張桌子疊起來 作為供桌。
- 供桌兩側放上 帶葉的甘蔗,寓意 「節節高升」、「開枝散葉」。
- 奉上供品:貢品主要包括:
- 五果(柑橘、蘋果、香蕉、甘蔗等)
- 六齋(金針、木耳、香菇、菜心、豌豆、綠豆等素食)
- 五牲(雞、鴨、魚、豬肉、豬肝等)
- 甜料(紅龜粿、發糕、米棗等)
- 行禮與祝禱:全家人行 三跪九叩 之禮,虔誠祝禱,儀式通常持續至清晨五點。
講究的家庭 甚至會準備 「頂桌」與「下桌」,將供品分級排列,並擺上 象徵玉皇大帝的寶座,以表達最高敬意。
古代傳說與「天公生」的特別活動
在古時候,民間還流傳著一種 「迎七仙女」 的傳說。
據說,玉皇大帝最寵愛的小女兒七仙女 會在這一天下凡人間。因此,民間會舉行 桂花樹下的音樂晚會,人們聚集在樹下 唱歌、跳舞,希望以快樂的氣氛吸引七仙女降臨,而她若開心,就會向父皇玉帝請願,為人們祈福。
此外,古人還相信 這一天財神爺會下凡,因此在許多地方,正月初九也會祭財神,商人特別重視這一天,認為能夠保佑 財運滾滾來。
「天公生」的禁忌與注意事項
- 早晨洗臉的水不能隨意倒掉
- 禁忌:洗臉水不能倒在地上或溝渠裡,這樣會弄髒「天公的臉」,恐遭懲罰。
- 解法:洗臉水應倒入桶內,或倒入 不露天的廁所。
- 不掃地、不倒垃圾
- 當天露天工作的場所不能掃地,家裡掃出的垃圾要暫時存放,等到 正月初十 才能倒出去,以免把好運掃走。
- 不可在露天場合小便
- 小孩不能在露天隨意小便,這被認為是對天公不敬,會遭到懲罰。
- 供品禁忌
- 供品中不得出現 雙腳或四腳動物的肉類,如牛肉、羊肉等,因為這些動物被認為對神明不敬。
- 若生病者參與祭拜,可能會影響健康,甚至傳說會導致「臉歪嘴斜」。
「天公生」的現代意義
隨著時代的變遷,「天公生」依然是許多地區重要的民俗節日。現代人可能不再如古時候那樣嚴格遵循禮儀,但仍保留 祭拜儀式,以表達對天公的敬意。
這一天,人們向玉皇大帝祈求 風調雨順、事業順利、闔家平安,這不僅展現了人們對上天的敬畏,也寄託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