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5月底,湘軍進駐雨花台後,太平軍策劃的「天京破圍戰」與「進北攻南」戰略相繼失敗。1863年6月,雨花台被湘軍攻陷;1864年3月,天京(今南京)被全面包圍。同年6月1日,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病逝。
2006年7月12日,黎巴嫩真主黨向以色列北部發射火箭,並襲擊以軍巡邏車,引發全面陸海空交戰的區域性戰爭。經歷34天衝突,造成黎巴嫩約1150人死亡、真主黨2500名游擊隊傷亡一半、以色列160人死亡,50萬黎巴嫩民眾逃離家園。8月14日在聯合國斡旋下達成停火協議,雙方停火,並部署聯合國及黎巴嫩軍隊共計1.5萬名維和部隊入駐南黎巴嫩。此戰使中東局勢緊張,推高國際原油價格。
1861年7月8日,俄國首任駐華公使巴留捷克正式入駐北京。此前,因《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及最惠國待遇條款,清政府在同年設立總理衙門,允許各國在北京設館。
唐高祖李淵即位後,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忌恨李世民功高震主,屢次設計謀害他。626年7月2日清晨,李世民在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支持下於皇宮北門玄武門設伏,親射李建成,尉遲敬德射殺李元吉。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與軍事家,於公元649年6月16日病逝,享年52歲。在他23年的統治期間,推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與經濟改革,開創「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
1929年6月1日,國父孫中山的靈柩正式奉安於南京紫金山的中山陵,完成他生前「歸葬紫金山」的遺願。孫中山於1925年3月12日病逝於北京,遺體最初安置於北京西山碧雲寺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宣誓就職「非常大總統」,試圖重建中華民國合法政權,以抗衡北京軍閥政府。在就職宣言中,他強調尊重列強既有條約下的正當權利,並實行「開放門戶」政策,歡迎外資與技術開發中國資源。其主要目標,是促請國際承認廣州政權為「唯一合法政府」,推進全國統一。
1918年5月4日,廣州非常國會討論由桂系主導的軍政府改組案,會場遭憲兵武力干預,最終以微弱票數通過。孫中山為表抗議,發表通電辭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職,嚴詞批評軍閥政治與武人爭權之害,指出南北軍閥如「一丘之貉」,「法律與民意均被踐踏」。
1921年4月7日,廣州召開國會兩院非常會議,222名議員出席,由林森主持。會中決議廢除軍政府,通過《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並推選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這標誌著護法運動取得階段性成果,也為國民政府後續的統一事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