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3月14日)

中國與德國正式斷交 北京政府收回德租界

1917年3月14日,北洋政府正式發布公告,宣布自即日起與德國斷絕外交關係,並決定收回天津與漢口的德國租界。此外,北京政府還宣布停止向德國支付所有賠款與欠款,強調中國有權收回被列強強占的土地與資產。

這一決策是在中國參眾兩院經過投票後作出,標誌著中國外交政策的重大轉變,也使中國進一步向協約國陣營靠攏,為後來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國畫大師潘天壽誕辰

1897年3月14日,潘天壽誕生於浙江寧江縣冠莊村,自幼家境貧寒,7歲喪父,童年時曾從事農務,砍柴、耕田、車水皆不陌生。他在當地小學畢業後,考入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接受正統教育,並受到李叔同的指導,之後前往上海,進入劉海粟創辦的美術專科學校任職,開始步入藝術之路。

潘天壽早年拜師吳昌碩,鑽研中國傳統繪畫,逐步形成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他不僅是國畫大師,也是一位重要的藝術教育家,對中國畫的發展影響深遠。他的代表作品與著作包括《潘天壽畫集》、《聽天閣詩存》、《中國繪畫史》等,被視為中國現代國畫藝術的頂尖人物。

國畫大師潘天壽誕辰

愛因斯坦誕辰——科學巨人的誕生

1879年3月14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出生於德國烏爾姆的一個猶太家庭。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對人類科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1933年,因納粹政權迫害猶太人,愛因斯坦決定移居美國,並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任職,致力於相對論的研究與推廣。1955年4月18日,他在普林斯頓病逝,享年76歲。

1905年,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光電效應與布朗運動三大領域取得革命性突破,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當時,科學界對其理論反應冷淡,因為伽利略與牛頓所創立的經典力學體系已存在超過200年,仍被視為不可撼動的物理基礎。然而,愛因斯坦持續研究十年,於1916年發表《廣義相對論》,徹底改變了人類對時空、引力與宇宙結構的理解,影響深遠。

他的相對論理論為原子能科學、宇宙航行與天文學提供了理論依據,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各種科學與技術領域。

愛因斯坦誕辰——科學巨人的誕生

明景帝朱祁鈺逝世 未能葬入明十三陵

1457年,明英宗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重新奪回皇位,將原本執政的明景帝(朱祁鈺)廢為「郕王」,並毀掉他原本修建的陵寢,以示懲罰。

3月14日,郕王朱祁鈺去世,明英宗不允許他安葬於明十三陵,使其成為唯一未能入葬皇家陵寢的明朝皇帝,其遺體最終被草草埋葬在北京市西郊。

這一事件反映了明朝宮廷內部的激烈鬥爭,也顯示了皇權鬥爭的殘酷無情。

明景帝朱祁鈺逝世 未能葬入明十三陵

德國吞併奧地利 希特勒親臨維也納

1938年3月14日,希特勒親自前往維也納,正式宣布德奧合併,將奧地利納入納粹德國版圖,並兼任德國與奧地利軍隊總司令,這一事件標誌著納粹德國的擴張進入新階段。

奧地利總理庫爾特·舒施尼格原本試圖阻止納粹掌權,但由於墨索里尼與希特勒結盟,奧地利政府失去外部支持,政局動盪不安。舒施尼格曾試圖舉行公投,讓人民決定是否接受納粹統治,但投票未能如期舉行,最終導致奧地利被納粹吞併。

德國吞併奧地利 希特勒親臨維也納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首次同意削減油價

1983年3月14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25年來首次同意削減石油價格,試圖恢復對全球市場的影響力。

自1974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從每桶5美元飆升至35美元,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衝擊。此次協議將沙烏地阿拉伯輕質原油基準價格降低至每桶29美元,降幅達15%,這一決策對後來的能源市場發展影響深遠。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首次同意削減油價
潘天壽
愛因斯坦
明景帝
明十三陵
希特勒
相關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