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龍山寺,又稱萬華龍山寺,位於臺灣臺北市萬華區(艋舺),是一座主祀觀音菩薩的佛寺,也是臺灣著名的龍山寺之一。寺廟原始建築起自清乾隆三年(1738年),於2018年被列為國定古蹟。
歷史沿革
建寺背景
據傳雍正年間,來自泉州三邑(晉江、惠安、南安)的藤條商人至艋舺(當時稱境尾)時,將原本奉自晉江龍山寺的香火袋遺忘在竹枝上,被視為神蹟而開始供奉。其後,泉州三邑商人黃典謨發起募資,共募集銀兩萬餘元,並聘風水師張察元勘察地形,於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十八日動工,乾隆五年(1740年)二月落成,形成了最初的寺廟格局。
清治時期的發展
早期來自泉州三邑的移民,主要在艋舺從事茶葉、藤條等生意。他們在寺廟周邊興建街市,形成舊街、新店街、龍山寺街等市鎮雛形。艋舺龍山寺同時擔任泉郊、北郊的聚集地,乃主持訴訟糾紛裁決的場所,對外貿易也因為縣丞官衙移駐艋舺而日益繁盛。
廟方由黃、林、吳三大族群掌控,各自掌握艋舺不同的水路港口,寺務也由他們包辦。每逢大事,三邑領袖齊聚龍山寺共同商討決策,商賈若想在此順利營業,須向寺方繳納口捐。
嘉慶二十年(1815年),龍山寺因地震而重建。咸豐三年(1853年),在頂下郊拚中,三邑人以龍山寺為據點,與同安人(漳州移民)激烈械鬥,造成許多犧牲。三邑人將戰死者的血衣埋於寺中樹蘭花腳下,也將觀音像分香至下塔悠金玉禪寺,以感謝塔悠庄鄉親相助。雙方在板橋、中和、芝山巖等地皆有所衝突,形成艋舺與漳州人間的風水糾葛。
清法戰爭(1884年)時期,清軍劉銘傳退守臺北,經過艋舺時曾在龍山寺遭當地商民罷市與包圍,被迫承諾與法軍奮戰才得以脫困。此後,劉銘傳原規劃在艋舺下崁處修築鐵路橋,卻因龍山寺三大姓以公印名義反對,最終改在枋隙(今臺北大橋)架橋,導致大船無法再行駛入艋舺,商業中心轉移到大稻埕,艋舺漸趨沒落。
日治時期
日治初期,龍山寺一度被用作區長役場、教育公堂等。1903年,寺內設立教育公堂。1919年,日本政府開闢廣州街,因工程需用而將龍山寺前的水池改成噴水池,廟前土地歸市役所管理。翌年,在住持福智和尚的帶領下,集資興修,聘請匠師王益順、洪坤福、楊秀興等匠師設計與施工,融合西方建築元素,如使用希臘式龍柱柱頭,並以泉州白石、玉昌湖青石等大幅裝飾。日後,艋舺清水巖、大龍峒保安宮與艋舺龍山寺並稱臺北三大廟門。
太平洋戰爭末期(1945年),寺廟在臺北大空襲中受損。戰後,一些雕刻及藝術作品亦在戰亂中毀壞。
戰後到現代
1951年,龍山寺被列為名勝古蹟。1953年起,寺方在仕紳黃啟瑞、黃玉對、黃崇西、周百鍊等人的努力下,分期重修大殿、鐘鼓樓等建物。多次修繕過程中,融合不同時期的建材與裝飾,使寺廟帶有歷史演進的風貌。
1963年起,龍山寺董監事會逐步整修寺廟周邊環境,包括興建龍山商場、整頓攤販與規劃綠地,形成今日龍山寺與周邊夜市、觀光景點相互呼應的熱鬧景象。龍山寺長年以來亦作為多位政治人物發表政見的場所,反映萬華在臺北市的文化與政治影響。
2001年,寺方投入巨資整修中殿,大木作由龔鼎旺執篙尺,剪黏及彩繪則由陳義雄與蔡龍進負責,維持原有細緻且富麗的結構設計。2018年11月12日,艋舺龍山寺從市定古蹟升格為國定古蹟,確立其在臺灣古蹟中的重要地位。
建築特色
艋舺龍山寺採三殿式格局:前殿、正殿與後殿,並設有鐘鼓樓。經歷歷次重修,寺內結合傳統閩南式廟宇風格與西式元素,如藻井、龍柱、剪黏、彩繪、石雕等皆充滿藝術價值。飛簷、雀替、斗拱與壁畫描繪諸多歷史與傳奇故事,饒富文化意涵。
轄下財產與民俗
歷史上,寺方向商賈課徵口捐並擁有大量祀田,世代由佃農耕種。寺廟也長期作為泉州移民經濟、文化、權力凝聚的核心。每逢中元普渡或其他民俗節慶,廟方皆舉辦大型祭典活動,象徵歷史傳承與
歷代住持
艋舺龍山寺開山廳供奉有《開山歷代祖師暨住持及諸位禪師蓮位》,計怡清禪師、法忍禪師、永昌禪師、悅修禪師、意來禪師、福智禪師、覺力禪師、妙應禪師、真常禪師、觀妙禪師、通明禪師、慧印禪師等十二位;另有達華禪師於1960年辭職後未列入蓮位。
祭祀慶典
正殿內部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像與普賢、文殊等菩薩,在艋舺龍山寺的祭典活動中,象徵著對慈悲與智慧的崇敬。寺廟的祭儀也與在地商圈緊密結合,彼此相互扶持,共同維繫歷史文化與民間信仰。
清嘉慶年間,艋舺龍山寺的祭祀組織主要有「四大柱」:
- 武榮媽祖會(南安人)
- 螺陽公會(屠宰業)
- 晉水媽祖會
- 金晉興公會(金紙業)
戰後,龍山寺的祭祀團體逐漸增多,包括觀音會、念佛會、北郊金萬利、龍山商場、西義堂、金得利會及張德寶號等,主要分佈於萬華區廣州街、西昌街和桂林路一帶。
日治時期,此廟管理層如黃玉對等人與臺灣總督府關係緊密,歷任臺灣總督上任次日便會來此上香。逢寺廟慶典或祈安活動,也常見總督府官員與地方士紳一同參與。
因受日治末期的緊縮政策影響,寺廟祭典趨於簡化。戰後寺廟重修後,主事者提倡以佛教法會替代傳統建醮,祭品以素果為主,比起臺灣其他廟宇的三朝、五朝或七朝大型建醮更為樸素。
元宵
每逢元宵節,寺方都會舉辦花燈展覽,不論當年生肖,必定展出龍形花燈以象徵龍山寺的悠久傳統。過去自除夕起到農曆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聖誕前,婦女可前往「鑽燈腳」祈求添丁,留下了別具意義的民俗習慣。
副祀神祇
後殿的關聖帝君殿、天上聖母殿、文昌帝君殿,以及一旁的華佗廳、月老廳、太歲廳等,皆是艋舺龍山寺的重要祭祀空間。後殿還供奉水仙尊王、註生娘娘、城隍爺、土地公、十二婆姐與池頭夫人等神明。
- 華佗:原本供奉於民間中藥舖,後由信眾迎入龍山寺,見信眾拜訪頻繁,乃特設獨立廳供奉。
- 月下老人:2001年為因應信徒需求而增設。
進香
桃園內壢庄、埔頂庄與八德茄苳庄、白鷺庄、廣興庄、高城庄等地有「觀音媽過頭」的習俗,香火皆出自艋舺龍山寺。每年農曆五月初一,信徒先至茄苳三界廟元聖宮會合,再至龍山寺進香,維持著地方宗教傳統與寺廟間的緊密聯繫。
中元祭典
艋舺龍山寺和地藏庵同於乾隆年間建造,兩者之間以「青草巷」區隔生者與死者的象徵意涵。作為萬華地區三邑人主要聚居地,萬華的中元祭典通常由龍山寺主辦。農曆六月二十九日先於地藏庵豎燈篙,七月一日普施後再在龍山寺豎燈篙。
此後,寺方於七月十三日在西廂前埕祭拜「樹蘭花腳」,十四日焚燒五泉廟紙厝。過去幫派械鬥遺風尚在時,各街、各姓氏或各廟互相比拚放水燈規模,為中元祭增添濃厚競爭色彩。
2014年1月13日,臺北市古物、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委員會正式公告「萬華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為無形文化資產。
香紙與環保
艋舺龍山寺所在的萬華,自清代以來即以香燭紙錢製造業聞名。1904年日人調查,臺北地區約六十家香燭銀紙行,其中四十一家集中在萬華,故香紙製作成為當地重要產業。
然而,在廟宇周邊大量燃燒香紙,易造成空氣汙染。歷年來里民與環保單位不斷呼籲減少燒金紙。2000年4月1日,住持慧印法師與時任臺北市長馬英九簽署協議,宣布當年10月1日起正式停止廟內焚燒金紙。
2015年5月29日,因空汙數值持續偏高,寺方經請示觀音菩薩後,將七個香爐減至三個,並改用環保香。 2017年6月16日,再封天公爐與後殿媽祖爐,只保留觀音爐,並於2019年5月1日停止使用蠟燭。
自2020年3月13日起,廟方停止供香,禁止信徒攜帶香品入內,成為繼行天宮後台北市第二座不燒香的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