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12月17日)

中國政府拒絕小幡西吉擔任駐華公使

1929年12月17日,中華民國政府正式拒絕日本派遣小幡西吉擔任駐華公使。中國政府指出,小幡西吉曾於1915年「二十一條條約」交涉中,以日本一等書記官的身份積極參與,並強調日本侵略外交的重要性,導致中國在該條約中喪失大量權益。鑑於其在侵略政策中的角色,中方認為此人不適合擔任駐華公使,並對日本外務省的決定表達強烈不滿。最終,日方經過協商後,於1931年8月改派時任上海總領事的重光葵擔任駐華大使,進一步調整中日外交關係。

京師大學堂正式開學

1902年12月17日,京師大學堂在北京地安門內馬神廟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標誌著中國近代教育發展的新階段。京師大學堂由光緒帝於1898年創辦,是中國最早的國立綜合性大學。由戶部提供開辦經費及常年用款,吏部尚書孫家鼐擔任管學大臣。大學堂的辦學方針為「中西並用」,宗旨為「廣育人才,講求時務」,並設有普通學和專門學兩類課程。
由於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學堂一度停辦。此次復校開學後,學堂新增設預備科(分政科和藝科)及速成科(設仕學館、師範館),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同時,為加強外語教育,12月18日,大學堂在北京北河沿購置房舍,設立譯學館,主要教授英語、俄語、法語、德語和日語,學制五年,學生須兼修普通學及法律交涉專門學科。畢業生將獲得官府認可的學歷出身。京師大學堂不僅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驅,亦是後來北京大學的前身,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北洋海軍正式成立

1888年12月17日,清政府北洋海軍正式成軍,標誌著中國近代海軍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北洋海軍共擁有各類船艦25艘,包括主力艦「定遠」和「鎮遠」,以及「經遠」「致遠」「靖遠」「來遠」「洛遠」「超勇」「揚威」等巡洋艦,其他輔助艦艇還包括炮艦、魚雷艇、教練船和運輸船等,配備官兵4000餘人。北洋海軍以丁汝昌擔任提督,駐紮威海衛,林泰曾和劉步蟾分別擔任左、右翼總兵,負責海軍的統領和指揮。
北洋海軍的成立,代表了清政府在「自強運動」中對海防建設的重視。然而,北洋海軍雖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海軍力量,卻在日後甲午戰爭中因指揮失誤、經費不足及裝備落後而慘敗,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教訓。

「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成立

1932年12月17日,宋慶齡、蔡元培、楊杏佛、黎照寰、林語堂等知名愛國人士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該組織總會設於上海,旨在捍衛國內的民權和政治自由。最高權力機構為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由宋慶齡、蔡元培、楊杏佛、林語堂、伊羅生、鄒韜奮和胡愈之七人組成。
同盟發表宣言,明確提出三大目標:(1)爭取釋放國內政治犯,反對非法拘禁、酷刑及濫殺;(2)為政治犯提供法律援助,調查監獄狀況,揭露政府壓迫民權的行徑,以喚起社會輿論的關注;(3)支持國內為結社、集會、言論及出版自由而奮鬥的所有行動。「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成立,標誌著中國民主運動在白色恐怖時期的一次重要努力,為中國民權事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萊特兄弟發明飛機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進行了歷史性的飛行試驗,成功試飛他們設計的「飛行者1號」飛機。當天,飛機成功飛行59秒,行程達到260公尺,開創了人類有動力、可操控飛行的紀錄,成為航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這一創舉不僅證明了人類可以克服重力實現飛行,更為現代航空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改變了人類交通和科技的歷史進程。

美國當局宣告美共有罪

1962年12月17日,美國聯邦大陪審團正式裁定美國共產黨有罪。檢察機關指控美共違反相關法規,拒絕向司法部登記為受外國管理和控制的團體,並拒絕提供黨內領導人名單、黨員名冊、財務狀況及印刷設備等細節。這一案件發生於美國「冷戰」高峰期,反映了美國政府在反共情緒高漲時期對左翼勢力的嚴格打壓和監控,進一步加劇了國內政治對立。

科菲·安南出任聯合國秘書長

1996年12月17日,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正式任命來自加納的科菲·安南為聯合國第七任秘書長,接替時任秘書長加利,成為聯合國首位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秘書長。此前,安南曾擔任聯合國維和事務副秘書長,積極推動全球維和行動的發展。安南的當選被視為國際社會對非洲人才的高度認可,並為聯合國改革和全球合作帶來新的希望與挑戰。他在任期間積極倡導和平發展,致力於改善聯合國的運作效率,推動全球應對貧困、衝突及健康危機的努力。

京師大學堂
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萊特兄弟
相關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