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接雲寺位於臺灣新北市板橋區留侯里,是板橋、土城、中和地區的板橋十三莊漳州裔族群共同供奉的觀音寺。
沿革
板橋接雲寺正殿主祀觀世音菩薩,左祀定光古佛,右祀註生娘娘,兩側並陪祀十八羅漢。
清代初期,泉州人已在新莊定居,而漳州人則選擇在新莊對岸的中和、板橋一帶開墾。至雍正四年(1726年),墾號「林成祖」的開墾集團於板橋至土城大安寮之間開鑿水圳,使板橋日漸繁榮,形成「板橋十三莊」。
雍正年間,漳州人在中和柯子崙山頂建立主祀觀音的慈雲巖。然而,由於當時泉漳械鬥頻繁,漳州人多將廟宇興建於山區,例如芝山巖惠濟宮。
昔日板橋民眾前往中和慈雲巖參拜不便,板橋林家遂在當地臨時搭建一座簡易廟宇,每年從慈雲巖迎請觀音神像至板橋供奉兩至三個月後,再恭送回慈雲巖。
傳說若能從艋舺龍山寺後方望見芝山巖惠濟宮,前方又見中和慈雲巖燈火,則萬華將發生火災。泉州人認為慈雲巖破壞艋舺龍山寺風水,曾多次要求搬遷,甚至願意補貼費用,但漳州人不願遷移,導致慈雲巖最終毀於械鬥。芝山巖惠濟宮則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遭焚毀。
當時慈雲巖的觀音菩薩神像被板橋林家林國芳迎至板橋,咸豐六年(1856年)正式於板橋舊城西北隅興建廟宇,命名為「接雲寺」,象徵「承接慈雲巖香火」。該寺與板橋大眾爺廟、迪毅堂、板橋慈惠宮合稱「板橋四大廟」,亦與板橋慈惠宮、枋橋街文昌廟、中和廣濟宮、大安寮庄大墓公合稱「擺接堡五大廟」。
光緒四年(1878年),因板橋林家籌建林家花園五落大厝,接雲寺地處其中,遂遷至現址重建,並於光緒十三年(1887年)落成。廟前的湳仔溝當時有座名為「枋橋」(即板橋)的木橋,亦為板橋地名的由來。
寺方歷來每三十年進行一次翻修。大正三年(1914年),因梁木朽腐,由漳派匠師陳應彬負責修繕,三川殿內的藻井為其精雕之作,大殿棟架兩側斗座亦刻有飛天仙人木雕。當地流傳,此次翻修曾宰殺千餘頭豬以酬神。廟內部分柱石仍可見「咸豐」年款之雕刻。
戰後,寺址定為西門街10號,屬留侯里。1954年10月2日,為慶祝翻修落成,板橋鎮民踴躍參與,祭典準備期間甚至導致物價上漲。次月19日,翻修完成後舉行隆重祭典,板橋、中和、土城居民攜祭禮前往供奉。
柏壽公園
接雲寺前的柏壽公園為板橋林家林柏壽於1955年捐贈。然而,由於西門街橫貫其中,廟埕縱深不足,影響整體氣勢。2006年,寺方計畫將公園前端土地與西門街交換,使廟地與柏壽公園合併。
祭祀
板橋接雲寺的信徒以板橋十三莊的漳州裔為主,分布於板橋、土城、中和。每逢觀音聖誕、成道、出家紀念日及農曆初一、十五,寺方均舉辦誦經祈福法會。
主祀神祇
- 正殿:主祀觀音佛祖,左祀定光古佛,右祀註生娘娘,並塑有十八羅漢山。
- 龍邊:奉祀關聖帝君、延平郡王。
- 虎邊:奉祀開漳聖王、統境尊王。
- 其他殿宇:供奉太歲星君、斗姆元君。
其他紀事
1934年,鈴木清一郎在《台灣舊慣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中記載,北臺灣著名的搶孤活動地點包括板橋接雲寺、土城及宜蘭頭城。
此外,新北市政府文化局每年會邀請接雲寺觀音、板橋慈惠宮媽祖、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城隍爺、城隍夫人、月老,共同舉行聯合祈福遶境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