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3條立法引發50萬人大遊行
2003年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國6週年當天,香港50萬市民頂著烈日走上街頭,反對港府推動《基本法》第23條國家安全立法,擔憂此法將損害新聞、集會與言論自由。遊行由「民間人權陣線」發起,自下午3時開始至晚間9時30分結束,歷時六個半小時,成為香港史上規模最大的和平遊行之一,掀起港人維護自由的覺醒。
張勳復辟清朝失敗
1917年7月1日凌晨,軍閥張勳率「辮子軍」擁立12歲的溥儀在北京復辟稱帝,結束五年共和,恢復清朝國號與舊制。溥儀隨即發布即位詔書,封官賜爵,懸掛龍旗。復辟消息引發全國譁然,孫中山發布《討逆宣言》,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出兵討伐,張勳「辮軍」潰敗,張本人逃入荷蘭使館避難,復辟政變僅持續12天便告失敗。
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
1997年7月1日,英國結束對香港156年殖民統治,香港正式回歸中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一國兩制」和「港人治港」方針,標誌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香港特區政府在中共施壓下暴力遣返法輪功學員
200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十週年當天,大批台灣法輪功學員赴港參加遊行集會,遭香港入境處在機場暴力遣返,據統計約520人被遣返、270人簽證被拒、19人被禁止登機。外界批評香港政府在中共壓力下打壓信仰自由,侵害人權與民主法治。
上海楊佳襲警事件
2008年7月1日,北京人楊佳持刀闖入上海市閘北公安分局報復襲警,造成5名警察死亡、4名警察和1名保安受傷。事件起因於楊佳曾被警方誣陷偷竊自行車並遭毆打致生殖器受傷,維權無果後憤而報復。事件引發輿論對警察濫權與維權困境的關注,楊佳被部分民眾視為「平民英雄」。同年9月1日,上海市第二中級法院判處楊佳死刑,11月26日執行。
清政府改戶部銀行為大清銀行
1908年7月1日,清政府將「戶部銀行」改名為「大清銀行」,正式成為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標誌著中國近代金融制度初步建立。1912年辛亥革命後改為中國銀行。
廣東國民政府成立
1925年7月1日,廣東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由汪精衛任主席,胡漢民、林森等為常委,作為國民革命軍北伐的統一領導核心,推動反帝反封建革命進程。
上海外灘公園首次對中國人開放
1928年7月1日,上海外灘公園(公園原本立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牌子)首次對中國人開放,結束外國人專用歷史,象徵中國人爭取平等權利的階段性勝利。
汪精衛政權展開「清鄉運動」
1941年7月1日,汪精衛偽政權在日軍支持下於華中地區發起「清鄉運動」,以掃蕩抗日力量和鞏固偽政權統治,造成大量平民被捕、拷打與屠殺。
二戰後蘇美英法四國進入德國佔領區
1945年7月1日,盟軍四國(蘇、美、英、法)依照協議正式進駐德國各自劃定的佔領區,德國全面陷入分裂與四國軍事管轄,為冷戰格局埋下伏筆。
戴安娜王妃誕生
1961年7月1日,戴安娜王妃(Diana, Princess of Wales)生於英格蘭貴族家庭,1981年與查爾斯王儲結婚成為威爾士王妃,以慈善事業和親民形象深受民眾愛戴。1997年8月31日,戴安娜在巴黎車禍去世,享年36歲,引發全球震驚與悼念潮。
青藏鐵路正式通車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正式全線通車運營,連接青海西寧與西藏拉薩,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線最長的高原鐵路,標誌著中國在高原鐵路建設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但也引發對西藏生態與文化衝擊的擔憂。
索姆河戰役爆發
1916年7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法聯軍於法國北部索姆河發起對德軍的進攻,首日英軍即傷亡近6萬人,至11月戰役結束,雙方共計超過110萬人傷亡,成為人類史上最血腥的戰役之一。
聯合國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
1944年7月1日至22日,44國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召開「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決定以美元作為國際匯率與儲備貨幣,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奠定戰後國際經濟體制。
《北華捷報》改為《字林西報》
1864年7月1日,上海最早的英文報刊《北華捷報》改為日報並更名為《字林西報》(North-China Daily News),成為在華外國人了解中國局勢的重要管道,至1951年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