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導火線: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遭19歲的波斯尼亞青年普林西普暗殺,太子妃當場身亡,大公搶救無效死亡。事件起因於奧匈帝國在波斯尼亞軍演回程時遭炸彈襲擊改道卻迷路,最終被普林西普埋伏射殺。這起暗殺事件點燃了巴爾幹半島的火藥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導火線。
凡爾賽條約簽署,奠定二戰伏筆
1919年6月28日,德國代表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簽署《凡爾賽條約》,正式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條約剝奪德國10%以上領土及所有海外殖民地,限制德國軍力,並要求賠償鉅額戰爭賠款。嚴苛條件引發德國民怨與經濟崩潰,納粹得以崛起,最終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重要遠因。
中國拒簽《凡爾賽和約》
由於和約允許日本接收德國在山東的特權,1919年6月28日,中國代表顧維鈞、陸征祥等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成為唯一拒簽和約的戰勝國。此舉回應五四運動後全國收回山東主權的強烈呼聲,體現近代中國外交覺醒與民族尊嚴。
南斯拉夫共產黨被控反蘇,與蘇聯決裂
1948年6月28日,蘇聯在捷克共產黨機關報發表聲明,指控南斯拉夫領袖鐵托實行反蘇國家主義,與蘇聯路線背道而馳。此舉使南斯拉夫與蘇聯正式決裂,成為冷戰時期東歐唯一脫離蘇聯掌控的共產國家,開啟「鐵托主義」獨立發展的社會主義路線。
林則徐被貶伊犁
1841年6月28日,鴉片戰爭期間,因廣東戰局失利,道光帝將禁煙英雄林則徐革職遣戍新疆伊犁。林則徐途中考察西北邊防與水利,提出「開疆實邊」建議,影響新疆治理,並成為中華民族抗爭與實幹精神的象徵。
蘭州舉行成吉思汗大祭
1942年6月28日,國民政府在蘭州舉行成吉思汗大祭,由蒙藏委員會副主委趙丕廉主祭,為保護成吉思汗陵免於被日偽奪走而遷往蘭州安放。大典儀式隆重,表達民族凝聚力,展現抗戰時期對民族英雄的尊崇。
南非槍擊案,疑中共海外雇兇
2004年6月28日晚,澳洲法輪功學員梁大衛在南非遭槍擊,雙腳中彈重傷,疑與起訴中共高層侵犯人權案有關。梁大衛術後奇蹟保住雙腳,案件引起國際關注,凸顯中共海外壓制異議的行徑。
貴州甕安爆發大規模抗暴事件
2008年6月28日,因少女李淑芬疑遭強姦殺害且疑被警方包庇,甕安縣爆發大規模群眾抗議,超過十萬民眾衝擊公安局及縣政府,焚燒辦公大樓與警車。當局派遣武警鎮壓,造成多人死傷與大規模抓捕,事件反映出中國地方官民矛盾與司法不公積怨已深。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誕辰
1712年6月28日,哲學家盧梭誕生於日內瓦,著有《社會契約論》《愛彌爾》《懺悔錄》,主張人民主權、自由平等,強調人類在自然狀態下本性善良,社會與私有制導致不平等,深刻影響法國大革命與現代民主思想。
美國決定開鑿巴拿馬運河
1902年6月28日,美國國會通過斯普納法案,批准以4000萬美元購買法國在巴拿馬的運河工程資產,正式決定興建巴拿馬運河,促成全球海運航線革命,增強美國在全球的戰略影響力。
張作霖與吳佩孚在北京會晤,組建北洋政府
1926年6月28日,奉系張作霖與直系吳佩孚在北京會晤,達成組建由奉、直系控制的北洋政府協議,試圖鞏固華北權力以對抗國民革命軍北伐,但最終未能持久,北洋政權逐步走向崩潰。
波蘭波茲南事件爆發
1956年6月28日,波蘭波茲南市因工人抗議工資與稅收問題爆發示威,萬人走上街頭,佔領政府機關,遭到政府軍隊鎮壓,造成數十人死亡、數百人受傷。事件成為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內部矛盾爆發的象徵,激發波蘭社會要求改革的浪潮。
花岡事件倖存者向日本提起訴訟
1995年6月28日,「花岡事件」倖存者及死難者家屬11人向日本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賠償與道歉。二戰期間986名中國勞工被強徵到日本鹿島建設公司勞役,其中418人死亡,花岡事件成為日本強徵中國勞工暴行的重要證據。
「台灣名義入聯公投案」遭否決
2007年6月28日,台灣公投審議委員會以不符公投法規定為由,否決民進黨提出的「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案,反映台灣國際參與困境與內部政治分歧。
泰森咬霍利菲爾德耳朵震驚全球
1997年6月28日,拉斯維加斯拳王賽中,泰森因不滿霍利菲爾德摟抱戰術,兩度咬其耳朵,導致比賽被判終止。泰森被吊銷拳擊執照並罰款300萬美元,事件震驚全球體育界,成為拳擊史上最具爭議性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