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節,除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更是一個重要的掃墓祭祖日,許多人會利用這天祭拜先人、踏青郊遊。然而,清明節本身的文化內涵,並不是一開始就如此明確的。
在中國古代,清明節其實融合了寒食節(冬至後105日)和上巳節(三月初三)的習俗。寒食節最初的主要習俗是禁火、吃寒食,後來逐漸加入踏青、盪鞦韆、吟詩等活動;上巳節則與祭祀、郊遊相關,甚至在福建部分地區,至今仍有「小清明」之稱,被視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因此,當代清明節其實是融合了這三個傳統節日,並最終成為主要的祭祖日。

西方的「清明節」——諸靈節
很多人認為西方社會沒有類似清明節的專門祭祖日,掃墓大多依個人安排,按照忌辰或方便的時間進行。但事實上,基督教世界也有一個專門為逝者祈禱的日子——諸靈節(All Souls' Day),它與萬聖節(All Hallows' Eve)以及萬聖節正日(All Saints' Day)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祭祀亡靈的節日序列。
諸靈節是每年11月2日,主要流行於天主教國家,這一天,基督徒會為亡者祈禱,天主教徒則習慣參加諸靈節彌撒,新教徒則多會進行掃墓活動。
萬聖節與清明節的相似之處
中世紀以來,英國地區的人們在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至萬靈節(All Souls' Day)期間,會進行一種古老的習俗——施捨「靈魂餅」(Soul Cake)。窮人家的孩子會挨家挨戶討要這種圓形小蛋糕,而施捨食物的人則相信,這樣的善行能夠幫助亡者的靈魂在煉獄中獲得解脫。這與中國人在清明節燒紙錢的習俗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生者透過特定行為,希望為亡者提供某種幫助。
在傳統天主教信仰中,這樣的祈禱與施捨,能夠讓亡者減少煉獄之苦,早日進入天堂;而中國人的清明祭祖,則更多是希望祖先庇佑後人。雖然信仰不同,但祭祖的核心概念——對逝者的尊重與思念,其實是一致的。
東西方的傳統葬禮
談到祭祖,就不得不提葬禮。中國傳統葬禮,雖然在不同地域有不同儀式,但基本上都遵循儒家禮儀框架,並融入了道教、佛教元素。儀式一般包括入殮、停靈、守靈、奔喪、出殯、下葬(火葬)等環節。在傳統社會中,還會穿戴孝服,但現代喪禮已經大幅簡化。
而西方葬禮,尤其是天主教葬禮,則多數包含安魂彌撒(但並非必須)。通常,葬禮會從遺體運往教堂開始,在教堂進行一系列祈禱儀式,以求死者靈魂得以安息,最終再將遺體送至墓園埋葬。
東西方的葬禮程序大致相似,都有從家到靈堂(教堂)再到下葬地的流程。但中國傳統葬禮特別強調出殯儀式,而西方則更重視教堂儀式與禱告,這與兩者的宗教信仰息息相關。
現代世俗化趨勢
隨著時代變遷,東西方的祭祖與葬禮習俗都逐漸世俗化,現代人不再強調繁複的儀式,而是以更簡單的方式表達對亡者的思念。
然而,無論是中國的清明掃墓,還是西方的諸靈節祈禱,本質上都是對逝去親人的懷念與敬意。從這點來看,西方人也有「清明節」,只是形式有所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