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4月16日)

火山灰夢魘:歐洲取消1.7萬航班

2010年4月16日,歐洲航管組織(Eurocontrol)宣布,受到冰島艾雅法拉火山(Eyjafjallajökull)劇烈噴發所產生的巨大火山灰雲影響,當天歐洲約有17,000個航班被迫取消。火山灰是一種由細小顆粒組成的岩石粉塵,極具磨蝕性,會損壞飛機引擎、封堵航空電子儀器,甚至磨損駕駛艙玻璃,使飛行員視線受阻,帶來極大風險。

這場災難導致歐洲多國機場癱瘓,旅客滯留機場,航空業損失難以估計。歐洲航管組織表示,火山灰雲將持續往東與東南方向擴散,至少影響接下來24小時甚至更久。這場事件堪稱民航史上

全球最大民主選舉開跑:印度國會大選

2009年4月16日,全球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印度,展開第14屆人民院大選,為期近一個月,直到5月13日結束。這場選舉動員超過7億名選民、1千多個政黨與數百萬名工作人員,堪稱地球上規模最龐大的民主實踐。

印度國會仿效英國議會制,分為上院(聯邦院)與下院(人民院)。聯邦院250席中,大部分由各邦議會推選產生;而重頭戲人民院的543席,則是由全民普選產生,每150萬人口分配一席,另有2席由總統任命。這場選舉不僅攸關國家未來5年的政策走向,也展現出印度民主制度的複雜與活力。

燕王朱棣就藩北平:逐步壯大勢力

明太祖朱元璋在穩定政權後,推行分封制度,將兒子們分派至全國各地駐防。1370年,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為「燕王」,並於1380年4月16日正式命其就藩北平(今北京)。北平當時為防禦北方蒙古勢力的重要前哨,因此朱棣所率軍隊人數遠超其他藩王,地位非凡。

朱元璋原意是以「親王監軍、不干政」方式控管地方,但朱棣在北平期間,不僅鞏固軍權,還培養人才、擴充勢力,為日後「靖難之役」奪取皇位鋪路。這一天是朱棣政治生涯的重大起點,也改變了明朝後期的權力格局。

柏林戰役打響:納粹政權崩潰前夜

1945年4月16日,蘇聯紅軍發起人類戰爭史上規模最龐大的都市攻防戰——柏林戰役,正式展開對納粹德國的最後總攻。蘇聯動員超過250萬士兵、42,000門火炮、6,250輛坦克,以及75,000架飛機,由朱可夫、科涅夫、羅科索夫等元帥指揮。德軍則約有100萬兵力與數千輛裝備死守首都。

蘇軍從奧得河—尼斯河防線突破後,迅速推進至柏林郊區。4月20日,蘇軍開始對柏林市區砲轟,之後展開巷戰,逐步包圍並分割德軍防線。4月30日,蘇軍攻入國會大廈,同日希特勒自殺;5月2日,德軍柏林守軍正式投降。這場戰役為歐洲戰場畫下終點,宣告納粹政權徹底崩潰。

美日印首次三邊聯合海軍演習

2007年4月16日,日本、印度與美國在太平洋舉行首次三國聯合海上演習,展現亞太地區戰略合作升級。日本派出四艘巡防艦,美國兩艘神盾驅逐艦,印度則出動三艘軍艦共同參演。

此次演習旨在加強三邊在航行自由、反恐、海上救援等方面的合作,標誌著三國戰略互信的新階段。這也被外界視為是對中國日益強勢的海上活動的一種間接回應。

高平之戰:趙匡胤嶄露頭角

954年4月16日,後周與北漢、契丹聯軍在高平(今山西晉城)展開激戰。北漢主劉崇趁後周太祖郭威逝世之際,聯合契丹出兵南侵,兵鋒直逼潞州。後周新君郭榮(周世宗)果斷出兵迎敵,儘管部將臨陣潰逃、形勢危急,他仍親自督軍作戰。

宿衛將領趙匡胤(即後來的宋太祖)奮勇當先,帶兵衝鋒陷陣,鼓舞士氣。後周將士英勇死戰,斬殺北漢驍將張元徽,大敗聯軍,迫使劉崇逃回晉陽。此戰不僅保住後周政權,也讓趙匡胤聲名鵲起,日後黃袍加身篡周建宋的歷史路線由此開啟。

維吉尼亞理工槍擊案:美國校園最慘劇

2007年4月16日,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Virginia Tech)發生震驚世界的校園槍擊案。23歲南韓籍學生趙承輝因情感與精神問題,分別在宿舍與教學樓連續開槍掃射,造成33人死亡、15人受傷,隨後自殺。

這場事件引發美國社會對於槍枝管制、校園安全與心理健康問題的深刻反思。它也是美國歷來死亡人數最多的校園槍擊案之一,至今仍是悲劇象徵。

新聞教育家顧執中逝世

1995年4月16日,新聞教育家顧執中病逝,享壽97歲。顧執中曾任《時報》、《新聞報》等上海主流媒體要職,並於1928年創立民治新聞學院,致力於新聞教育。他曾深入前線採訪「五卅」、「九一八」、「八一三」等抗戰事件,後因參與抗日運動被汪偽政權通緝。

戰後他在重慶與上海重建民治新聞專科學校,培養大批新聞人才。他同時也是作家,著作包括《戰鬥的新聞記者》、《報人生涯》等,並曾將《封神演義》譯成英文,在中西文化交流上亦貢獻良多。

川端康成之死:榮譽背後的寂寞

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壇巨擘、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在寓所自殺身亡。他是繼印度詩人泰戈爾之後,亞洲第二位獲得該殊榮的文學家,以《雪國》、《千隻鶴》、《古都》等作品聞名於世。

川端康成性格內斂孤僻,對獲獎後的喧囂生活感到壓力山大。他曾讚賞「死是最高藝術」的觀點,並深受好友三島由紀夫自殺的打擊。其死帶有濃厚的日本傳統「物哀」色彩,也反映出一位藝術家面對生命與孤寂的掙扎。

三島由紀夫
川端康成
顧執中
趙匡胤
高平之戰
柏林戰役
朱棣
相關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