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4月23日)

葉利欽逝世

2007年4月23日,俄羅斯前總統鮑里斯·葉利欽因心臟衰竭去世,享年76歲。作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第一位民選總統,葉利欽在歷史上的地位極具爭議。他於1991年蘇聯解體後上任,在經濟與政治動盪中推動自由化改革,推行市場經濟與多黨選舉制度,標誌著俄羅斯由計劃經濟轉型為資本主義國家的開端。

葉利欽在1991年8月19日面對保守派發動的「八一九政變」時,勇敢登上坦克號召軍隊與市民反抗政變,其身影成為媒體與歷史上的經典畫面。儘管他的執政期間貪腐與社會不穩問題嚴重,但他確實為俄羅斯的民主化開創新局。2000年主動辭職,將權力和平交接給普京。

紐約集會 聲援百萬人退出中共

2005年4月23日,紐約市中國城FOLEY SQUARE廣場舉行一場聲援百萬人退出中國共產黨的大型集會與遊行,這場活動源於《大紀元時報》刊登的系列社論《九評共產黨》,引發海內外華人對中共歷史與統治合法性的深刻反思。退黨人數在4月21日突破百萬大關,象徵著一股和平不合作運動的興起。

活動當天上午10點,已有約2,000名支持者自世界各地抵達現場,人數持續增加,氣氛熱烈。參加者舉著標語、旗幟與橫幅,表達對自由、人權與信仰的訴求。活動不僅在美國發酵,日本、臺灣、英國、澳洲與香港等地也同步舉行聲援活動,形成全球範圍的共振,被視為21世紀人權運動的里程碑之一。

宋代理學大家朱熹逝世

朱熹,字元晦,號晦庵,1130年出生於徽州婺源,是中國理學的重要奠基人。他師承二程之學,融合儒釋道思想,集理學之大成,為後世尊奉為「朱子」。朱熹在福建崇安創辦紫陽書院,長年講學授徒,並於建陽考亭定居,晚年潛心著述。

朱熹的學術理念強調「存天理,滅人欲」,強調倫理道德修養與人性修持,對後世尤其是明清兩代的士人思想與科舉制度影響深遠。他倡導讀書應有疑、有思、有解,主張教育應以啟發為主。他的著作如《四書章句集注》、《詩集傳》、《朱子語類》等成為中國古代教育與儒家學術的標準教材。1200年4月23日,朱熹辭世,享年70歲。

加拿大總理會見達賴喇嘛

2004年4月23日,加拿大總理保羅·馬丁(Paul Martin)不顧中國官方的強烈抗議,公開與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會晤,成為加拿大歷史上首位在任期間接見達賴的總理。此次會面旨在展現加拿大對宗教自由、人權與多元文化價值的堅持。

馬丁總理在會談中還提及近期加拿大蒙特婁與多倫多等地發生的反猶事件,強調這些暴力行為違背加拿大社會的價值觀。他表示:「達賴喇嘛傳達給加拿大的訊息至關重要,加拿大作為一個尊重人權的國家,有義務傾聽並支持和平與寬容的聲音。」

廖仲愷誕辰

廖仲愷,原名恩煦,1877年4月23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祖籍廣東歸善(今惠陽)。早年赴日留學,與孫中山結識並成為其重要革命夥伴。回國後,他積極參與同盟會活動,投身辛亥革命與護法運動,並長期擔任國民黨財政要職。

他主張聯俄容共,支持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推動國共第一次合作。由於政治立場與右派分歧,1925年8月20日遭暗殺於廣州,震動國內政壇,其死被視為國民黨內部權力鬥爭的標誌性事件之一。

莎士比亞誕辰與卒日

英國戲劇大師威廉·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出生於英格蘭斯特拉特福鎮,1616年同日辭世。他被譽為英語文學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擅長描寫人性深層衝突與社會倫理。莎翁一生創作出包括《哈姆雷特》、《李爾王》、《馬克白》、《羅密歐與茱麗葉》等37部戲劇、兩首長詩與154首十四行詩。

他的作品跨越時代與地域,持續在全球舞臺上演,至今仍影響世界戲劇與文學。英國人為紀念他,除每年舉辦紀念活動外,還設立「莎士比亞戲劇節」以弘揚其精神。

《唐吉訶德》作者賽凡提斯逝世

西班牙文學巨擘米格爾·賽凡提斯於1616年4月23日逝世,他的代表作《唐吉訶德》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不朽名著。賽凡提斯一生顛沛流離,曾從軍、參戰、被俘為奴,生活困頓卻筆耕不輟。

他的寫作風格機智諷刺,對騎士精神與社會現實展開深刻批判。《唐吉訶德》融合幻想與現實,被譽為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也為西班牙文化增添無可替代的光彩。

普朗克誕辰

量子理論奠基人馬克斯·普朗克於1858年4月23日誕生於德國基爾。1900年,他在研究黑體輻射時提出「能量量子」概念,開啟量子物理學的新紀元。普朗克的理論最初遭質疑,但後來被玻爾等人進一步發展,徹底改變20世紀物理學格局。

普朗克亦為德國學術界的中流砥柱,曾任普魯士科學院院長,1947年10月4日逝世。他的理論為日後科技進步、半導體、雷射與原子能的發展奠定基礎。

超級童星秀蘭·鄧波兒誕辰

秀蘭·鄧波兒(Shirley Temple)於1928年4月23日出生於美國加州,幼年即展現過人天賦。她自3歲起學習舞蹈,4歲踏入影壇,迅速憑著甜美的笑容與精湛的歌舞演出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童星。1934年,憑《站起來歡呼》一炮而紅,同年拍攝超過十部影片。

1935年,僅6歲的她榮獲奧斯卡特別獎,是史上最年輕的得主,至今無人能破。她於1930年代主演《小孤兒》、《亮眼天使》等片,成為經濟大蕭條時代帶給美國人希望與歡樂的象徵。成年後,她逐漸淡出演藝圈,轉任外交官,曾擔任美國駐加納與捷克大使,展現多面才華,為兒童演員樹立典範。

電影藝術家鄭君裡被迫害致死

鄭君裡,1911年生於上海,原名鄭重,是中國電影黃金時代的代表性導演與演員。他活躍於1930年代,參與《新女性》、《大路》、《迷途的羔羊》等左翼電影的演出,1946年後在上海昆侖影業公司擔任導演,與蔡楚生合導傳世鉅作《一江春水向東流》,並獨立執導《烏鴉與麻雀》等作品,深具社會批判意識。

文革爆發後,鄭君裡因曾參與進步電影與思想,被張春橋等人定為打擊對象。1969年4月23日,他在獄中不明原因死亡,兒子前往認屍時,見到的是一具全身發黑的遺體。他的死成為文革時期文化菁英遭迫害的血淚見證,直至平反後才重獲歷史公義。

錫金被印度併吞

1975年4月23日,印度議會通過決議,正式將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錫金王國併入為印度的第22個邦。錫金面積約7,100平方公里,人口約31萬,主要民族為尼泊爾族、錫金族及雷布查族,原為信奉喇嘛教的小型君主國。

自1890年起淪為英國保護國,1950年又與印度簽訂保護協議。1973年,印度以「維穩」為由進駐軍隊,實質掌控錫金政權。1975年4月再度動用軍力解散王室衛隊,迫使議會通過廢黜國王的決議。新國王旺楚克·膝辛·納姆加爾雖繼位,卻無實權,錫金自此失去主權地位,事件至今仍具爭議。

北海油井爆炸

1977年4月23日,北海一座靠近挪威海域的油井發生劇烈爆炸,造成約750萬加侖原油外洩,在挪威與英國之間的海域形成長達45英里、寬30英里的巨大油污帶。這起災難引起歐洲環保界高度關注,成為當時歐洲最嚴重的海上原油污染事件之一。

事件後促使歐洲各國加強對海上鑽油平台的安全檢查與環保法規的制定,也間接推動了全球對於石油開採過程中環境風險的再思考與預防措施的建立。

蝴蝶(胡瑞華)逝世

中國早期電影女星蝴蝶,本名胡瑞華,1907年生於上海,是中國默片與早期有聲片時代的代表性演員。她畢業於中華電影學校,主演過大量經典影片如《白蛇傳》、《火燒紅蓮寺》、《姊妹花》等,與丈夫陳燕燕並稱為當時影壇的「銀幕情侶」。

1950年代後轉赴香港,繼續其演藝事業,演出《苦兒流浪記》、《後門》等影片。1982年後定居加拿大,1989年4月23日在異鄉辭世,結束傳奇一生。

美國破獲最大海上毒品走私案

2007年4月23日,美國海岸防衛隊在太平洋查獲一起史上最大宗的海上毒品走私案,起獲總重17.2噸的古柯鹼,市值超過5億美元。這批毒品藏於一艘從哥倫比亞出發的貨輪上,目的地可能是美國西岸。

這起破案是美國與南美洲反毒合作的一大成就,顯示海上毒品運輸鏈條規模之龐大與隱蔽,也突顯國際毒品走私問題的嚴重性。該案震撼全球媒體,被美國國安部形容為「打擊毒品犯罪的重要里程碑」。

朱熹
達賴喇嘛
唐吉訶德
莎士比亞
相關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