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古是中國神話中開天闢地的創世神,傳說中他在死後,其身體和器官化為天地萬物,因此在道教中受到廣泛奉祀。盤古的故事最早可追溯至東漢後期,到三國時期已經廣為流傳。222年,《魏大饗記碑》中首次提到盤古,文字記載為「起尚盤古,羅天⎕焉。」(⎕為虛缺號)。東吳韋昭的《洞記》提到,盤古的傳說流傳於世,描述了盤古的神話故事,其中包括盤古在八萬歲時死亡的情節。
伏羲與盤瓠的關聯
有學者認為盤古的傳說可能源於中國本土。據說,盤古傳說源自於伏羲的故事,並在南方少數民族中流傳。衛聚賢和范文瀾等學者認為,盤古的傳說可能是古代先民吸收了南方少數民族中的「盤瓠」或「盤古」傳說,結合古代經典中的哲理創造出來的。東漢應劭的《風俗通》最早提到盤瓠,聞一多在《伏羲考》中考證盤古即為盤瓠,寓意生命的繁衍。也有學者認為盤古的名字可能源自於《搜神記》中的盤瓠。
印度神話影響
主流觀點認為盤古神話可能源自印度佛教的傳播,與古印度創世神話中的梵摩神有關。前1500-前1000年間,《梨俱吠陀》中創世神靈「阿特曼」創造了初人布盧沙(或譯普魯薩),布盧沙被肢解後造出了世界。這一神話故事可能通過佛教傳入中國。
根據印度神話,原人(梵天)誕生於梵卵,從其身體各部位化生出萬物。盤古的故事中,他生於混沌的雞蛋狀體內,經過一萬八千年的孕育後開天闢地,再經過一萬八千年後,盤古的身體各部位化為天地萬物,共36,000年。
呂思勉認為《五運歷年記》和《三五歷記》中的盤古傳說可能受到象教影響,高木敏雄和屠孝實也提出盤古的故事可能來自印度的原初巨人布盧沙。葉舒憲和饒宗頤的研究則支持這一觀點,認為印度神話可能通過早期的僧徒傳入中國。
內容
盤古是天地初開後的最初巨人,隨著天地的擴張而膨脹。傳說中,盤古在死亡後其身體分解,變成了世間的萬物。這一神話不僅描繪了宇宙的創造,也展示了盤古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彌勒菩薩,梵文為「Maitreya Bodhisattva」,其中「Maitreya」意譯為「慈氏」。有說法認為彌勒是姓氏,名為阿逸多;也有說法認為阿逸多是姓,彌勒是名。
彌勒菩薩現居於兜率天的內院,將在未來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佛位。當兜率天壽滿四千歲時,彌勒菩薩將降臨人間,化身為太子,出家修行,最終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因此被世人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彌勒菩薩的慈心因緣
彌勒菩薩又被稱為「慈氏菩薩」,其慈悲的緣由可追溯至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前。當時,在一個名為勝華敷的世界中,有一位佛名叫彌勒。某天,一位名為一切智光明的婆羅門聽聞彌勒古佛闡述《大慈三昧光大悲海雲經》後,心生信仰,發願未來成佛也名為彌勒。
後來,一切智光明婆羅門出家修行,精進不懈。有一天,他遭遇洪水暴漲,無法外出乞食,七天未進一粒米,生命垂危。此時,一對兔王母子見狀,為護持正法,投身火中,將自己烤熟供養菩薩。菩薩見狀感動不已,誓言生生世世不起殺念、不食眾生肉,直至成佛,並發願制止肉食。此後,彌勒菩薩更發願慈悲對待一切眾生,不起殺想。
布袋和尚:彌勒菩薩的化身
傳說五代後梁時期的布袋和尚,正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浙江奉化人,自稱契此,真實姓名無人知曉。他形象矮胖,整日笑容滿面,常以竹枝挑著大布袋四處化緣,因而得名「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行事神奇:他曾睡臥雪地而不沾片雪,向商家化緣後該貨品立即售罄,預示吉凶無不應驗。人們常根據他行徑預測天氣,如他急走,則大雨將至;若他倒頭大睡,則乾旱即來。
有一天,布袋和尚來到奉化嶽林寺,坐於大石頭上,口中念道:「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說完便安詳圓寂。人們方知他乃彌勒菩薩化身。
宋朝時,嶽林寺依布袋和尚形象塑造了彌勒菩薩像,從此天下佛寺多以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彌勒像為鎮山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