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簽訂《天津會議專條》
1884年12月4日,朝鮮發生「甲申政變」,由親日派「開化黨」領袖金玉均發動,並獲得日本駐朝使館與日軍支援,短暫奪取政權。然而,清軍迅速介入平亂,擊敗日軍並恢復朝鮮原有統治體系。
為避免兩國衝突擴大,清日雙方於1885年4月18日在天津進行會談,最終簽訂《天津會議專條》。條約規定:中日雙方即刻自朝鮮撤兵;今後如遇朝鮮政局變動,任一方若需再派兵,必須事先通知對方。這份協議為中日對朝政策奠定暫時平衡,但也預示著雙方未來於朝鮮爭奪影響力的激烈競爭。
愛因斯坦辭世:科學巨人的落幕
1955年4月18日,現代物理學之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美國普林斯頓逝世,享壽76歲。他於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1905年發表狹義相對論,揭示時空與質能的全新觀點,後於191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徹底顛覆人類對宇宙重力的認知。
1919年英國日食觀測成功驗證廣義相對論,使他一舉成名。愛因斯坦晚年致力於和平與反戰運動,反對核武擴張。他的去世象徵一個科學黃金時代的落幕,也留下無與倫比的學術遺產。
國軍發動南昌反攻戰役
1939年4月18日,國民政府根據蔣介石戰略指令,展開對日軍占領南昌的反攻行動。此戰為「南昌會戰」後續計畫的一部分,旨在切斷日軍南潯鐵路聯絡線,並以奇兵攻取南昌。
中國軍隊原訂於4月24日全面發動攻擊,但為出其不意,提前於22日展開突襲,雖最終未能完全收復南昌,但成功牽制大量日軍兵力,提升中國軍方士氣,也對抗戰全局起到關鍵支撐作用。
革命黨與君憲派論戰白熱化
1906年4月18日,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表號外〈與〈新民叢報〉辯駁之綱領〉,正式對保皇派發起激烈論戰。自1905年《民報》創刊起,便持續批判保皇派主張的「開明專制」,反對立憲,提倡革命推翻滿清。
梁啟超則於《新民叢報》連載多篇文章,主張先君憲後民主,反對激進暴力。此次論戰不僅是近代中國政治路線之爭,更反映出社會思想分歧與革命路線的深刻矛盾。
《巴拿馬運河條約》獲美國參院批准
1978年4月18日,美國參議院通過新版《巴拿馬運河條約》。根據該條約,美國將於2000年底前,分階段將運河控制權與主權完全移交給巴拿馬政府,結束美國長達近百年的統治。
這標誌著美國對拉丁美洲政策的重大轉變,也是對歷史上殖民與干預政策的反思,促使巴拿馬獲得真正的主權尊嚴。
希土戰爭爆發:為克里特而戰
1897年4月18日,因克里特島爆發希臘民族主義者起義,希臘政府出兵支援,土耳其則強勢反擊,希土戰爭爆發。戰爭歷時一個月,最終以土耳其獲勝,迫使希臘撤軍並接受列強調停。
此次戰爭凸顯巴爾幹半島民族矛盾與列強干涉的交織,也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巴爾幹地區動盪的前奏。
杜立德空襲:美軍首次轟炸東京
1942年4月18日,美軍中校詹姆斯‧杜立德率16架B-25轟炸機從航空母艦起飛,突襲日本東京、大阪等城市。雖然軍事破壞有限,卻極大震撼日本本土,也提振了珍珠港事變後盟軍的士氣。
這場空襲成為美國「以攻為守」的重要象徵,亦促使日軍對中國沿海實施更為殘酷的報復行動,間接導致浙江、江西等地的「大掃蕩」。
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遭炸彈攻擊
1983年4月18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美國大使館遭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造成63人死亡,包括17名美國人及中情局、外交官員。此次事件由真主黨策動,成為中東地區反美恐攻的開端之一。
爆炸震撼全球,直接影響美國對黎巴嫩與中東政策,也加劇了美國在中東介入的風險與不安。
施光南辭世:抒情旋律的告別
1990年4月18日,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病逝,享年50歲。他以創作大量膾炙人口的抒情歌曲聞名,如《打起手鼓唱起歌》、《潔白的羽毛寄深情》、《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等,作品旋律優美、情感真摯,深受大眾喜愛。
施光南是中國現代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音樂作品不僅具藝術價值,也具有時代記憶的承載力。
山本五十六遭擊斃:日軍戰略重創
1943年4月18日,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座機在南太平洋布干維爾島上空被美軍戰機擊落,當場殞命。美軍透過破譯日方密電,提前部署伏擊行動,成功執行代號「復仇行動」(Operation Vengeance)。
山本之死對日軍海軍戰略與士氣打擊沉重,也展示美國密碼破譯與情報戰的關鍵優勢。
萬隆會議召開:亞非團結的起點
1955年4月18日,萬隆會議在印尼召開,來自亞洲與非洲的29個新興獨立國家與地區代表齊聚一堂,強調反殖民、反帝國主義,並共同提出「萬隆十原則」,成為「第三世界」國家合作的開端。
萬隆會議象徵亞非國家覺醒與團結,也為不結盟運動與後來的「南南合作」奠定基礎。
劉少奇當選中共國家主席
1959年4月18日,劉少奇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接替毛澤東成為國家元首。在任期間,他推行調整國民經濟的政策,對1950年代末大躍進後的困境進行糾偏。
但他在文革初期遭到激烈批鬥,最終身陷囹圄,並於1969年含冤去世,直至1980年代才獲得平反與歷史評價重建。
智利國會挺台參與WHA
2006年4月18日,智利眾議院通過第26號法案,要求政府支持台灣以「衛生實體」觀察員身分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此舉彰顯智利國會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支持立場。
台灣駐智利代表當即表達感謝,並強調此決議有助於提升台灣在全球公共衛生體系中的貢獻能見度。
以色列空襲加薩卡珊火箭製造廠
2006年4月18日,因應連續自殺炸彈襲擊事件,以色列國防軍出動戰機轟炸加薩走廊一處製造卡珊火箭的設施,該地據信為巴勒斯坦武裝團體「民眾抵抗委員會」的據點。
以軍表示此次空襲為對恐怖襲擊的「精準打擊」,但加劇巴以間的衝突與國際間對以軍行動的爭議。
鐵嶺鋼鐵廠鋼水包事故奪32命
2007年4月18日上午,遼寧清河特殊鋼有限公司發生重大安全事故,一個30噸重的高溫鋼水包在吊運過程中突然脫落,攝氏1500度的鋼水傾瀉而下,瞬間吞噬附近交接班的32名工人,另有6人受傷。
由於事故現場溫度極高,搜救困難,成為中國工業安全史上的重大慘劇,亦引發對工業安全制度與監管的反思。
巴格達連環爆炸造成近200死
2007年4月18日,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生多起連環汽車炸彈攻擊,襲擊地點多為什葉派社區,造成近200人死亡,是該年最嚴重的單日恐攻事件。
此次攻擊對美軍的穩定行動造成沉重打擊,也讓伊拉克內戰升級、教派衝突更加激烈,成為戰後局勢轉捩點之一。
三藩市大地震:災難與重建的開端
1906年4月18日,美國加州舊金山(San Francisco)發生芮氏規模7.8強震,並引發大規模火災。地震與火災共造成超過1,000人死亡,數十萬人無家可歸,整座城市幾乎化為廢墟。
此次災難促使美國政府與科學界正視地震防災,也促進都市防災建設的發展。舊金山後來奇蹟般迅速重建,展現人類從廢墟中振作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