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傳說中,閻羅王包被認為是北宋時期的包拯。他原本居於第一殿,因為他憐憫屈死的鬼魂,常常幫助他們還陽伸冤,因此天神命令他改調到閻羅殿,掌管大地獄及十六個小地獄。
在閻羅王包的管轄下,凡是被送到此殿的鬼魂,首先會被押送到望鄉台,讓他們能看到並聽到在陽間的家人及因自己的罪行而遭受的各種災難。隨後,他們會被推入第五殿的十六個小地獄之一,接受相應的懲罰。
簡介
包拯(999年3月5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肥東)人,北宋著名官員。他曾擔任從二品的樞密副使、朝散大夫、給事中、上輕車都尉,並被封為東海郡開國侯,食邑一千八百戶,實封四百戶,賜予紫金魚袋。死後被贈封為禮部尚書,並被諡號為「孝肅」。
包拯以清廉公正著稱於世,後人尊稱他為「包青天」,並將他奉為神明來崇拜。他也被譽為「中國司法之神」。在道教中,他被認為是文曲星的化身,死後成為地獄第五殿的閻羅王,亦稱「閻羅天子」、「森羅殿主」、「包府千歲」以及「文曲星君」。
傳說形象
包拯在民間傳說中,以其剛直不阿、鐵面無私的形象而聞名。《水滸傳》曾描述他為文曲星的轉世,與狄青共同開創北宋的輝煌時代。
古代小說中的包拯
在古代小說《七俠五義》中,包拯被塑造成一位鐵面無私的審判官。傳說中,他因大公無私、鋼鐵般的面孔,獲得了「包黑子」的稱號。儘管歷史上包拯並非真實黑臉,這一形象在戲劇中被渲染為黑臉,形成了強烈的「鐵面無私」的象徵。
民間傳說與形象
據民間傳說,包拯任職開封府尹期間,獲得了「四大名捕」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的協助,及足智多謀的公孫策和以「御貓」聞名的展昭。他在辦案過程中既明查又暗訪,執法嚴謹但不失人情。在皇室,他擁有八賢王趙德芳的支持;在朝廷,他得到丞相王齡的後盾,並擁有御賜的尚方寶劍,擁有「先斬後奏」的權力,從而有效地伸張正義,真正實現「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京劇與傳說中的包拯
京劇中,包拯的形象經常出現在開封府大堂,常見三口鍘刀:龍頭鍘(專鍘無道謀逆之皇親國戚)、虎頭鍘(專鍘文武貪污污惡之百官)、狗頭鍘(專鍘窮凶極惡之平民百姓)。這三口鍘刀擁有「先斬後奏」的權力。著名案件如《鍘美案》、《狸貓換太子》、《鍘龐昱》等,包公辦案的方式包括攔路喊冤和擊鼓鳴冤(傳說中開封府公堂門前的鼓聲會引起包公升堂聽取冤情)。
包拯的夜審傳說
傳說包拯審案不分晝夜,夜間審理陰司鬼魂,日間處理陽間案件。這種形象常見於民間肖像中,額上畫有弦月。華南地區更有傳說稱包拯死後被封為十殿閻羅中的五殿森羅王。
軼聞
北宋民間筆記《聞見前錄》記載了一些軼聞。例如,有進士章惇在寄居期間私通長輩的妾,被包拯寬容處理,只要求賠償老婦,未追究通姦事宜。另有記載提到包拯的下屬王尚恭在處理百姓上訪時,因為告狀者為王尚恭,最終包拯判決告訴者無理,並將其驅逐,內情無其他史料記載,僅為孤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