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4月26日)

袁世凱簽訂《善後大借款合同》引爆輿論風暴

1913年4月26日,袁世凱為鞏固統治並籌措軍費,以「辦理善後」之名,派遣趙秉鈞、陸徵祥、周學熙等作為全權代表,未經國會同意,擅自與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簽訂《善後借款合同》。該合同規定借款總額為2,500萬英鎊,年息5厘,債券以九折出售,實收為84%,借期長達47年。這項行為遭到全國輿論強烈譴責,被視為袁世凱破壞憲政、出賣主權的重要標誌,也加劇國內對其獨裁傾向的不滿。

南京大屠殺首犯谷壽夫被處決

1947年4月26日,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軍第六師團中將谷壽夫,在中國南京被正式處決。他在1937年率部進攻南京,犯下慘絕人寰的屠殺與強姦罪行,造成約30萬平民死亡。戰後,谷壽夫被列為主要戰犯,經中國軍事法庭審判後判處死刑,伏法時神情冷漠。其死象徵著部分戰爭責任者的正義審判。

切爾諾貝利核災震撼世界

1986年4月26日凌晨,蘇聯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四號反應爐發生爆炸,引發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災難之一。核物質大量外洩,輻射污染波及整個歐洲,數十萬人被迫撤離,事故地區成為永久禁區。官方數據稱死亡人數為56人,但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原能機構與綠色和平估計最終可能造成9萬人死亡。此事件對核能安全政策產生深遠影響,也暴露出蘇聯資訊封鎖的弊病。

《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批學生運動

1989年4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的社論,將悼念胡耀邦而起的全國學潮定性為「動亂」,強烈警告學生及知識界。這篇社論被視為六四事件的導火索之一,激起更大範圍的抗議與群情激憤,最終導致天安門事件的全面爆發。

英國小說家笛福逝世

1731年4月26日,英國文學家丹尼爾·笛福病逝。他於1660年出生,以《魯濱遜漂流記》聞名於世,這本小說以蘇格蘭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真實故事為藍本,描寫主角獨自生存於荒島的冒險。笛福晚年創作不斷,另著有《倫敦大疫記》、《辛格頓船長》等小說,奠定其文學地位。儘管一生貧困,但其作品影響了整個現代小說的發展。

汪偽政權「還都」南京

1940年4月26日,汪精衛主導的「國民政府」在南京舉行還都典禮,標誌其政權正式遷回南京並擴大政治活動範圍。在典禮中,汪發表題為《罪已的精神》的講話,自陳「負起和平、反共、建設的責任」,並宣稱與日本合作是為「重建東亞秩序」。此舉被譴責為「賣國行為」,其政權亦被稱為「傀儡政權」。

韓國總統李承晚下台

1960年4月26日,因操控總統大選與鎮壓學生抗議而引發「四一九革命」,韓國總統李承晚在民意壓力下被迫辭職。他長期推行強人政治,雖於1948年領導韓國建國,但後期腐敗與壓制民主,最終在流亡美國夏威夷期間去世。

宋子文病逝,民國時期政壇要角殞落

1971年4月26日,前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宋子文病逝於美國。出生於廣東,留學哈佛與哥倫比亞,擁有經濟博士學位。他長期負責中國財政與外交事務,曾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外交部長,並在對美援助與中蘇談判中發揮關鍵作用。他是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也是宋美齡與宋慶齡的兄長。

馬拉多納因毒品被捕

1991年4月26日,阿根廷足球明星馬拉多納因藏毒在布宜諾斯艾利斯被警方拘捕。這起事件嚴重影響其職業生涯,並成為其晚年成就與墮落交織人生的代表時刻之一。

以黎達成停火協議

1996年4月26日,在美國斡旋下,以色列與黎巴嫩達成停火協議,結束黎南部激烈的衝突。協議於翌日凌晨4時生效,標誌著一段短暫和平的開端,也為中東和平進程寫下一頁。

協約國與義大利簽訂《倫敦條約》

1915年4月26日,英法俄三國與義大利秘密簽訂《倫敦條約》,承諾若義加入協約國對抗奧匈帝國,戰後將分配達爾馬提亞、的里雅斯特等地作為報酬。該條約助使義大利於同年5月宣戰,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局。

連戰訪問中國大陸

2005年4月26日,國民黨主席連戰展開歷史性中國之行,計劃至5月3日返台。此行期間他將會晤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並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亦預計前往南京中山陵,向國父孫中山致敬,是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重要突破。

華航140班機墜毀,重大空難震驚台日

1994年4月26日,從台灣飛往日本的中華航空140號班機在名古屋機場降落時墜毀,造成271名乘客與機組員中264人罹難,僅7人生還。此次空難為台灣航空史上最嚴重事故之一,促使航安制度大幅改革。

清華學堂成立,成為百年名校濫觴

1911年4月26日,清華學堂在北京西郊清華園正式成立,為留美預備學校,源於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的一部分。該學堂為日後清華大學奠基,採用美式教育體系,開創中國近代高等教育新局。後於1928年改名為國立清華大學,並於1929年設立研究院,成為中國頂尖學府之一。

袁世凱
南京大屠殺
汪精衛
宋子文
相關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