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5月2日)

棗宜會戰爆發

1940年5月2日,為穩固武漢的戰略地位,侵華日軍由第11軍司令宮園部和一郎指揮,發起大規模攻勢,即棗宜會戰。日軍分三路進攻,自5月1日起相繼攻佔明港、桐柏、唐河、棗陽,並於10日會師於唐白河畔,企圖合圍中國軍隊。

中國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調集六個集團軍展開頑強抵抗,調整戰略採取外線作戰,以機動戰術反包圍敵軍。明港與桐柏成功收復,棗陽也曾短暫克復。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於南瓜店率部突擊時,遭日軍數倍兵力夾擊,壯烈殉國,成為抗戰史上的悲壯象徵。5月31日晚,日軍強渡襄河,6月14日攻陷戰略重鎮宜昌。中國軍隊旋即於6月16日展開全面反攻,推進至江陵、當陽、鍾祥、信陽等地,與敵形成對峙。此次會戰雖失宜昌,但有效延緩了日軍威脅武漢的企圖。

公車上書

1895年5月2日,面對甲午戰爭後簽訂的喪權辱國《馬關條約》,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1300多位參加京師會試的舉人,向清廷遞交聯名上書,主張拒簽條約、遷都內地、組建新軍、變法圖強,這即是史稱「公車上書」。

「公車」源自漢代舉人赴京的官方車馬,後泛指考生應試。此書雖未成功遞交至皇帝手中,但迅速傳播,激起知識分子與民間的改革呼聲,成為戊戌變法的先聲。公車上書不僅象徵知識階層的覺醒,更開啟晚清新政思潮的浪潮。

達・芬奇逝世

1519年5月2日,義大利文藝復興巨匠李奧納多・達・芬奇於法國昂布瓦斯逝世,享年67歲。他是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工程師、解剖學家,才華橫溢、涉獵廣泛,被譽為「文藝復興全才」。

其代表作品包括《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等。《最後的晚餐》以耶穌宣布將被門徒出賣為主題,13位人物各有神態,心理動作刻畫入微。除藝術成就外,達・芬奇還留下7000多頁關於人體結構、飛行機械、水力設計等手稿,對現代科學與工程影響深遠。

蘇軍攻克柏林

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成功突破納粹德國首都柏林的防線,將城市幾乎完全包圍,只留下一個西側3英里的缺口。當天蘇軍已控制三分之一市區,國會大廈地面也被佔領。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決定性時刻。4月30日下午,希特勒在地堡自殺,納粹政權名存實亡。這場激烈的城市戰鬥傷亡慘重,成為德國全面投降的前奏。

延安文藝座談會

1942年5月2日,中共於延安楊家嶺召開文藝座談會,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主張文藝應服務於工農兵與政治任務,為革命服務,標誌著文藝的政治化與工具化。

此舉奠定中共日後文藝政策的基礎,包括文革期間對「武訓傳」、胡風集團的批判,以及後來「八個樣板戲」的推行。這場座談會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文藝工作者的命運與創作自由。

歐元啟動倒數

1998年5月2日,歐盟15國首腦於布魯塞爾召開會議,正式通過歐元啟用時間表。1999年起,歐元以無現金形式(如支票、帳戶結算)進入金融市場,2002年正式發行現金流通,成為歐洲經濟整合的重要里程碑。

歐元的問世為歐洲統一市場帶來更高效率,但也對成員國財政紀律與經濟協調提出挑戰,後來的歐債危機即反映出制度壓力。

約旦國王胡笙登基

胡笙・本・塔拉勒於1953年5月2日正式登基為約旦國王,時年僅17歲。其父塔拉勒因精神疾病退位,由其接任王位。胡笙長期執政近五十年,為現代約旦的國家建設與外交政策奠定基礎。

他在位期間實施政治穩定化、軍事現代化,同時保持與西方國家良好關係,尤其是美英等。其子阿卜杜拉二世於1999年繼位。

詩僧蘇曼殊病逝

1918年5月2日,詩人、譯者、畫家蘇曼殊於上海病逝,年僅34歲。他法號曼殊,俗名玄瑛,才情橫溢,曾翻譯莎士比亞、拜倫、雪萊等英詩,也將李白、杜甫等介紹至西方,為中西文化橋樑。

代表作《斷鴻零雁記》為自傳體小說,文風淒美,描寫個人愛情與浪跡生涯。他身兼僧侶與文人身份,是近代中國獨特的文化現象。

爵士歌王平・克勞斯貝誕生

1904年5月2日,美國傳奇歌手平・克勞斯貝(Bing Crosby)誕生。他以低沉磁性的嗓音與溫暖風格聞名,是1930至5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歌手之一。

其代表歌曲《平安夜》為全球最暢銷單曲之一,銷量逾三億。曾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與我同行》),並多次主演賣座音樂電影。他的風格深刻影響後世流行音樂與廣播表演。

英國憲章運動高峰

1842年5月2日,英國「憲章派」再度向下議院遞交請願書,要求普選、秘密投票、廢除財產限制等民主改革,獲得300萬人簽名支持,代表當時成年男性人口一半。

憲章運動是19世紀初工人階級爭取政治權利的代表,儘管請願被否決,卻對英國民主制度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促使後來多次議會改革。

納基斯風災重創緬甸

2008年5月2日,強熱帶風暴「納基斯」(Nargis)登陸緬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區,風速高達每小時190公里,引發強風與暴潮,造成逾13萬人死傷與失蹤,是亞洲近代最致命的氣象災難之一。

緬甸軍政府反應遲緩、限制國際援助,導致災後人道危機加劇,成為國際譴責的焦點。

南蘇丹空難 國防部長殉職

2008年5月2日,南蘇丹國防部長鄧恩(Dominic Dim Deng)在一起空難中不幸罹難。飛機墜毀於距朱巴375公里處,機上共23人全部喪生。

此次事故震動南蘇丹政壇,也突顯當地交通與基礎設施的落後,對和平進程與軍事重建造成短期干擾。

棗宜會戰
馬關條約
相關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