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九國恥」:中國接受日本「二十一條」要求
1915年5月9日,袁世凱政府被迫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這一事件被譽為「五九國恥」。該要求嚴重侵犯中國主權,引發全國範圍的抗議活動,特別是在學生群體中,掀起了愛國運動的高潮。這場外交屈辱成為後來五四運動的重要導火索,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反帝情緒。
清政府宣佈鐵路國有,與外國銀行團簽訂借款合約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佈將全國主要鐵路幹線收歸國有,包括京漢線、粵漢線、川漢線等。此舉引發民間強烈反對,特別是在四川、湖南、廣東等地,民眾認為政府此舉是出賣國家利益,導致各地爆發保路運動,最終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之一。
東帝汶首次總統大選進行投票
2007年5月9日,東帝汶舉行獨立後的首次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為防止選後可能出現的暴力事件,各地投開票所加強了安全措施。這次選舉被視為東帝汶民主進程的重要里程碑。
義和團運動深入京城,清廷頻令嚴禁
1900年5月9日,清廷下令嚴禁義和團活動,因其在京城及周邊地區迅速擴張,對社會秩序構成威脅。然而,清廷對義和團的態度矛盾,既擔心其影響社會穩定,又希望利用其反外勢力對抗列強,最終導致局勢失控,引發八國聯軍入侵。
蔡元培辭去北京大學校長職務
1919年5月9日,因不滿政府對五四運動學生的鎮壓,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提出辭職。此舉引發北大師生強烈反應,紛紛要求政府挽留蔡元培,並表示如不挽留,將集體辭職。最終,蔡元培被迫留任,繼續領導北大走在思想解放的前沿。
德國詩人席勒逝世
1805年5月9日,德國著名詩人、劇作家席勒逝世,享年45歲。他與歌德齊名,是德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代表作包括《強盜》、《威廉·退爾》等,對後世文學產生深遠影響。
非洲探險家亨利·史丹利去世
1904年5月9日,著名非洲探險家亨利·史丹利逝世,享年63歲。他最著名的事蹟是尋找失蹤的傳教士李文斯頓,並在非洲進行多次探險,對非洲地理的瞭解作出重要貢獻。
意大利佔領衣索比亞
1936年5月9日,意大利法西斯政權宣佈佔領衣索比亞全境,並將其併入意大利殖民帝國。此舉引發國際社會譴責,但國際聯盟未能有效制止,暴露出其對侵略行為的無力。
蘇軍收復克里米亞半島
1944年5月9日,蘇聯紅軍成功收復被納粹德國佔領的克里米亞半島,結束了長達兩年多的德軍佔領,對東線戰局產生重大影響。
舒曼計劃提出,歐洲一體化邁出重要一步
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羅貝爾·舒曼提出「舒曼計劃」,建議將法國和德國的煤鋼產業置於共同管理之下,為後來的歐洲煤鋼共同體及歐盟的成立奠定基礎。
韓國抗日戰爭激烈化
1906年5月9日,為反對日本的保護國政策及第二次日韓協約,約1000名以閔宗植為首的韓國義兵部隊起義,佔領洪州城,使韓國抗日鬥爭達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