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8月18日)

施琅率清軍收復台灣,完成國家統一

在清朝平定三藩之亂後,福建總督姚啟聖上奏康熙帝,建議乘勝進攻台灣,完成國家統一。康熙帝採納了大學士明珠的建議,決定先行招撫,若不成功再以武力征服。1681年,台灣鄭氏政權的領導者鄭經去世,內部爭權導致政局動盪。姚啟聖認為征台時機已到,遂再次向康熙帝請示進攻台灣,並推薦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康熙帝很快批准了這一提議。

1683年6月,施琅率領清軍大舉進攻台灣,22日成功佔領澎湖。一部分鄭氏官兵投降,而鄭軍主帥劉國軒逃往台灣本島。施琅對投降和被俘的鄭軍將士進行了安撫,同時建議朝廷發佈赦令,爭取通過和平方式統一台灣。康熙帝採納了這一建議。施琅在澎湖地區實施安撫政策,百姓生活恢復平穩,社會秩序井然。看到施琅無意屠戮,鄭克塽和劉國軒最終決定歸順清朝。

1683年8月18日,施琅率軍不費一兵一卒進入台灣,從此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大業。

法國小說家巴爾札克逝世

奧諾雷·德·巴爾札克(Honoré de Balzac,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被譽為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巔峰人物。他創作的《人間喜劇》包含91部小說,塑造了超過2400個人物,成為人類文學史上的壯麗巨著。巴爾札克的作品被譽為法國社會的“百科全書”,對現實主義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美國總統威爾遜公開宣布在戰爭中保持中立

1914年8月18日,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公開宣布,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將保持中立。這一政策旨在避免美國卷入歐洲戰爭,並維持國內的和平與安全。

國民革命軍正式組建

1925年8月1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廢除所轄主要地方軍的舊有名稱,統一組建為“國民革命軍”。新組建的國民革命軍初編為五個軍,其中包括:

第一軍:以黃埔軍校學生軍為基礎組建,軍長為蔣介石;

第二軍:原建國湘軍改編而成,軍長為譚延愷;

第三軍:原建國滇軍改編而成,軍長為朱培德;

第四軍:原建國粵軍改編而成,軍長為李濟深;

第五軍:原福軍改編而成,軍長為李福林。

國民革命軍學習蘇聯的經驗,在軍和師的層級設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以加強黨對軍隊的控制和指導。

北伐軍攻克汀泗橋、賀勝橋

1926年8月15日,蔣介石在長沙召開軍事會議,實施北伐二期計劃,決定進行攻擊策略。8月18日,蔣介石發表討吳宣言,正式啟動北伐軍的大規模進攻。北伐軍在當日驅逐汩羅江正面的敵軍,19日占領平江城,22日攻占岳陽。

8月23日,國民革命軍總部決定由第四軍、第七軍和第八軍分三路攻取汀泗橋。汀泗橋距武昌約60公里,防守堅固,敵軍由宋大霈指揮,數量約為2萬餘人。第四軍於24日從通城出發,25日占領中伙鋪車站,控制粵漢路。第七軍和第八軍也在中蒲附近集結支援。26日清晨,各部隊開始向汀泗橋敵軍陣地進攻。敵軍憑借地形險要頑強抵抗,北伐軍多次衝鋒,傷亡嚴重。指揮部決定調動擔任預備隊的葉挺獨立團。27日,獨立團在當地農民的帶領下,通過高山小路繞到敵後,發動突襲,敵軍大亂,北伐軍最終攻克汀泗橋。

汀泗橋戰役後,獨立團繼續追擊敵軍至咸寧,敵軍約萬餘人逃往賀勝橋。8月28日,吳佩孚親自率增援部隊從武昌趕到賀勝橋指揮作戰。北伐軍在敵軍尚未穩固時,於28日晚發起攻擊。經過激烈戰鬥,攻克楊林當、桃林鋪等地。29日凌晨2時,北伐軍前敵總指揮部決定由李宗仁指揮進攻賀勝橋,命第四軍和第七軍主攻。第四軍以張發奎第十二師和葉挺獨立團為攻擊隊。29日早晨,攻擊隊由咸寧向橫溝橋推進,與敵軍展開激烈戰鬥,經過一昼夜的奮戰,北伐軍於30日中午12時全部占領賀勝橋。31日,北伐大軍兵臨武昌城下,進一步推進北伐進程。

松花江哈爾濱段發生惡性沉船事故

1985年8月18日,松花江哈爾濱段發生了一起惡性沉船事故,造成171人溺水身亡。此事故引起了廣泛關注,並促使當地政府加強水上交通安全管理。

美英法決定在伊拉克南部建立“禁飛區”

1992年,美國、英國和法國決定在伊拉克南部建立“禁飛區”,以防止伊拉克對庫爾德人進行空中打擊。此舉旨在保護庫爾德平民,並限制伊拉克政府的軍事行動。

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辭職

2008年8月18日,面臨彈劾危機的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Pervez Musharraf)在電視演說中宣布辭職。他表示,由於政府官員此前警告最快將於19日啟動彈劾程序,因此他決定在周末提前辭職,結束了他九年的總統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