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談異聞-妖怪異聞錄

貓又:日本傳說中的雙尾妖貓

貓又(またまた,またたび),又稱貓股,是日本傳說中的妖怪,廣泛出現在民間故事、怪談和雜文中。貓又通常分為兩種:生活於山中的野生貓又,以及由年老家貓變異而成的貓又

「貓又」名稱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 一說認為「又」象徵**「二又に分かれる」(雙尾)」**,即年老的貓尾巴分岔成兩條,進而化為妖怪。
  • 另一說法認為「また」(またたび)在日語中有重疊、重複的意思,象徵貓隨著年紀增長而變為妖怪。
  •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貓又棲息於山林間,能像猴子一般靈活穿梭,因此名稱可能源於古語「爰」(また),意指靈活的動物。

由於貓的眼睛能在黑暗中發光,加上神秘的行為與獵食習性,自古以來日本人便認為貓具有魔性。例如,相傳貓能在喪禮上讓死者復活,或是殺害貓者會遭受七代子孫的詛咒。這些民間迷信可能是貓又傳說的起源。

貓又與其他妖貓類妖怪容易混淆,例如化貓(ばけねこ),但兩者仍有所不同。此外,由於貓與屍體的迷信關聯,以及貓又的肉食習性,使其有時與「火車」妖怪(以屍體為食的妖怪)被視為同一種生物。

貓又的分類

山中貓又

貓又最早的文獻記載可追溯至鎌倉時代,當時的貓又通常被認為是生活在深山中的野獸,而非妖怪。例如:

  • 《徒然草》 記載:「深山中有一種稱為『貓又』的生物,令人畏懼,且會吃人。」
  • 《明月記》(藤原定家著)中記載了一種被稱為「貓胯」的生物,在一夜之間吞食數人,描述其「眼睛如貓,體型如狗」。此外,文獻中提到「貓跨病」,推測此生物可能並非妖怪,而是染上狂犬病的野獸。

早期記載的貓又並非單純的妖貓,而更像是一種神秘的猛獸,在深山密林間活動,並有獵食人類的傳說。

家貓變成的貓又

進入江戶時代後,「老貓修煉成妖」的概念逐漸普及,人們相信家貓年老後可能會變成貓又,甚至遷徙至山中隱居。這導致了「貓不宜長期飼養」的民間迷信。

江戶時代的文獻記載:

  • 《安齋隨筆》:「年老的家貓尾巴會分裂為二,變成妖怪『貓又』。」
  • 新井白石:「老貓最終會變為貓又,進而迷惑人類。」

這類記載顯示,江戶時代人們已普遍認為貓的年齡與妖化之間存在關聯,並對長壽家貓心存忌憚。

貓又的特徵與能力

根據不同時代的傳說,貓又擁有多種妖異能力,其中包括:

  1. 尾巴分叉成兩條,獲得妖力:這是最明顯的變異特徵,也是貓又名字的由來。
  2. 幻化成人形:貓又能變為人形,常化作老婆婆或美麗的女性(少數也會變成男性)。
  3. 懂人語,甚至能與人類對話:某些貓又傳說中,妖貓能聽懂並說人話,甚至與人類交流。
  4. 操控死者:有些記載提到,貓又可以讓死去的人復活,或操縱屍體行動。
  5. 吞噬人類:早期傳說的山中貓又被認為是食人妖怪,尤其出現在鎌倉時代與室町時代的記載中。

貓又的傳說與影響

貓又在日本各地流傳甚廣,並與許多地方傳說和妖怪文化息息相關。例如:

  • 長野縣的「貓又坂」:據說曾有一隻老貓變為貓又,在當地作祟。
  • 新潟縣的「貓又溪谷」:相傳貓又常於此處現身,並具有神秘力量。
  • 浮世繪與怪談文學:在江戶時代,貓又經常出現在浮世繪與怪談小說中,如《百器徒然袋》等妖怪畫集中都有描繪其形象。

貓又與其他妖怪(如化貓、火車)的形象,影響了後世動漫、小說、電影等作品,如《妖怪手錶》、《鬼太郎》等,都曾出現貓又的角色。

貓又與中國妖怪的關聯

在中國,也存在與貓又類似的妖怪,例如:

  • 仙貍:中國傳說中的妖貓,據說修煉多年後能化為人形,擁有高度智慧。
  • 九龍地區的雙尾貓妖:擁有類似貓又的雙尾,能說話、化形,並以老婆婆或美貌女性的形象示人。

這些妖怪與日本的貓又可能有文化上的影響與借鑒,但各自發展出了不同的故事背景與特徵。

結語

貓又是日本妖怪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存在,從鎌倉時代的山中猛獸,到江戶時代的家貓妖化,貓又的形象不斷演變,展現了人們對貓的敬畏與幻想。它不僅是妖怪傳說的一部分,也影響了後世的文學、藝術與現代流行文化。

無論是深山中的神秘怪物,還是變成人形的妖貓,貓又的故事仍在日本各地流傳,為人們帶來無窮的想像與驚奇。

相關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