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6月22日,思想家與實學大師顧炎武出生於江蘇昆山。他是清代著名的學術先驅,《清史稿·儒林傳》將他列為首位。他一生經歷明清易代,曾參與江浙抗清義軍,亦為「復社」成員。顧炎武主張學術應有實用價值,不應僅拘泥章句,著有名著《日知錄》,分經術、治道與博聞三部分,影響深遠。
1870年6月,天津的天主教育嬰堂收養的嬰兒因傳染病相繼死亡三、四十人,引起社會關注。同時,直隸河間與靜海縣的官府分別抓獲拐童犯王三紀與劉金玉,其供詞皆指向與教堂有關。6月18日,天津又捕獲一名拐童犯武蘭珍,他供稱自己受教民王三指使,同樣牽涉教堂,引發更多疑慮。消息傳開後,民眾憤怒不已。
1944年6月19日,美日兩軍在馬里亞納海域爆發空前激烈的海空大戰。美軍採取「跳島」戰術,試圖奪取戰略重地馬里亞納群島。為此,美方動用15艘航空母艦、935架戰機,以及戰列艦、巡洋艦與驅逐艦組成的強大艦隊,意在決戰日本主力艦隊。
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爆發,成為世界軍事史上最著名的決戰之一。法皇拿破崙在流放厄爾巴島後東山再起,率軍揮師北上,試圖再度統一歐洲。初期,拿破崙在尼利擊敗普魯士軍隊,並乘勝追擊尚未準備就緒的英荷聯軍,局勢對聯軍極為不利。
1974年6月17日,愛爾蘭共和軍(IRA)在英國國會大廈內部歷史最悠久的威斯敏斯特大廳引爆炸彈,這座已有900年歷史的建築因此受損。爆炸造成11人受傷,所幸並無人員喪生。這起事件震驚英國社會,也突顯當時英愛衝突的緊張局勢。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與軍事家,於公元649年6月16日病逝,享年52歲。在他23年的統治期間,推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與經濟改革,開創「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
2006年6月,美國國家科學院向國會提交一份關於氣候變遷的報告,明確指出自20世紀初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與甲烷濃度顯著升高,導致全球氣溫在世紀後段快速上升。
2002年6月,在貴州省平塘縣掌布鄉一處名為「藏字石」的天然斷裂巨石中,驚現六個筆劃清晰、橫排顯現的大字:「中國共產黨亡」。其中「亡」字特別顯眼,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與議論。
1922年4月,直系軍閥領袖曹錕在擊敗奉系張作霖後,控制北京政局。他為削弱皖系勢力,迫使總統徐世昌下台,並擁立前總統黎元洪復職,實為一場傀儡布局。然而,黎元洪並未甘為操控,曹錕遂籌劃將其踢出局以鋪路自己登上總統寶座。
1127年6月12日(農曆金太宗天會五年五月初一),宋朝康王趙構於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政權。這標誌著北宋的滅亡以及南宋政權的開始,延續了宋朝的法統與文化傳承。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正式頒布《定國是詔》,宣告改革開端,史稱「戊戌變法」或「百日維新」。此前6月8日,御史徐致靖上書《請明定國是疏》,提出明確變法方向。
1920年6月10日,唐繼堯為實現稱霸西南的政治企圖,策動川軍內鬨,與呂超、劉湘聯手驅逐熊克武勢力。當天,熊部被逐出成都,戰鬥持續至川北地區。滇軍付出超過5000人死傷的代價,此役標誌著西南軍閥混戰再度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