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5月2日,面對甲午戰爭後簽訂的喪權辱國《馬關條約》,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1300多位參加京師會試的舉人,向清廷遞交聯名上書,主張拒簽條約、遷都內地、組建新軍、變法圖強,這即是史稱「公車上書」。
1914年5月1日,袁世凱正式廢除《臨時約法》,改而頒佈《中華民國約法》,史稱「袁記約法」,共10章68條。新約法取消責任內閣制,將原屬國會與內閣的監督權力收歸總統一人之手,建立「總統集權」體制,為其稱帝奠定政治基礎。此舉象徵民國短暫的憲政實驗進入專制倒退的時期,引發社會與各界知識分子強烈不滿。
阿道夫‧希特勒是納粹德國的元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爭發動者與納粹暴政的核心人物。在盟軍全面包圍柏林之際,蘇聯紅軍已推進至市區。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元首地堡內與其情婦愛娃‧布勞恩(Eva Braun)雙雙自殺。希特勒服毒後開槍自盡,愛娃則服用氰化物。兩人屍體隨即被納粹親信焚毀。此舉宣告納粹政權的終結,也象徵著歐洲戰場的戰爭即將結束。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於1899年出生於倫敦,是影史最具影響力的懸疑電影導演之一。早年活躍於英國影壇,1929年拍攝第一部有聲片《訛詐》,一舉成名。1939年起移居美國,拍攝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包括《蝴蝶夢》、《後窗》、《迷魂記》、《驚魂記》、《鳥》等。
英國物理學家與數學家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於1686年4月28日發表其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第一卷,首次完整系統性地提出三大運動定律
1928年4月7日,蔣介石於徐州誓師,宣布啟動北伐軍對北方軍閥的總攻。4月9日,第一集團軍總指揮劉峙率部北上,由津浦鐵路正面發動主攻,同時派曹萬順、陳焯、夏鬥寅等率右翼部隊進攻膠濟線,方振武領軍左翼進攻濟寧。4月20日濟寧告捷,隨後張宗昌殘軍退向泰安。
1913年4月26日,袁世凱為鞏固統治並籌措軍費,以「辦理善後」之名,派遣趙秉鈞、陸徵祥、周學熙等作為全權代表,未經國會同意,擅自與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簽訂《善後借款合同》
1644年4月25日(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在李自成義軍勢如破竹攻入北京之際,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在景山自縊,結束了統治中國276年的大明王朝。事發前數日,李自成大軍攻勢猛烈,守城太監曹化淳於4月23日獻出彰儀門(今廣安門),導致外城失守。崇禎見大勢已去,遣走皇子永王與定王、命皇后自盡,甚至親手殺死長平與昭仁兩位公主,情景淒楚。
2001年4月24日,為慶祝升空11週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應全球天文愛好者的請求,讓哈勃太空望遠鏡將目光投向馬頭星雲,拍攝壯麗的太空景象。哈勃望遠鏡自1990年由發現者號太空梭送入近地軌道以來,成為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工具。馬頭星雲因其形似馬首而得名,是天文攝影經典標的,難以觀測的特性也使其成為業餘天文觀測者的挑戰目標。
朱熹,字元晦,號晦庵,1130年出生於徽州婺源,是中國理學的重要奠基人。他師承二程之學,融合儒釋道思想,集理學之大成,為後世尊奉為「朱子」。朱熹在福建崇安創辦紫陽書院,長年講學授徒,並於建陽考亭定居,晚年潛心著述。
2001年4月22日,逾百名英國退伍軍人與家屬遠赴韓國,出席朝鮮戰爭50週年紀念儀式。當年同日,英軍曾與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韓半島交鋒,戰況慘烈。英國約克公爵在紀念活動中表示,當年英軍為捍衛遠方國度的自由與民主而戰,是對抗極權意識形態的勇敢實踐。與此同時,韓國也以和平與繁榮紀念這場代價沉重的戰爭,而老兵們則期盼南北韓有朝一日和平統一。
2007年4月20日,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曼麗抵達義大利米蘭,展開文化與設計產業交流行程。此行的重點之一,是推動故宮文物的加值應用,透過文創商品的設計與量產,使傳統文化走入當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