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5月7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誕生於加爾各答。他一生創作詩集50餘部、長篇小說12部、戲劇28種、歌曲2000多首,代表作包括《吉檀迦利》、《飛鳥集》、《園丁集》等。1913年,憑藉《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他亦是一位教育家、畫家與社會改革者,曾於1924年訪問中國,推動中印文化交流。
鑒真(688年-763年5月6日),唐代著名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創立者。他六度東渡,終於在第六次成功前往日本,傳播佛教律法與中國文化,對日本佛教、醫學、建築等領域影響深遠。他圓寂於奈良的唐招提寺,其弟子在其圓寂前為其膜影,製作夾漆像,至今仍存於該寺,是極具歷史價值的佛教藝術珍品。
1921年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宣誓就職「非常大總統」,試圖重建中華民國合法政權,以抗衡北京軍閥政府。在就職宣言中,他強調尊重列強既有條約下的正當權利,並實行「開放門戶」政策,歡迎外資與技術開發中國資源。其主要目標,是促請國際承認廣州政權為「唯一合法政府」,推進全國統一。
1918年5月4日,廣州非常國會討論由桂系主導的軍政府改組案,會場遭憲兵武力干預,最終以微弱票數通過。孫中山為表抗議,發表通電辭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職,嚴詞批評軍閥政治與武人爭權之害,指出南北軍閥如「一丘之貉」,「法律與民意均被踐踏」。
每年5月3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3年設立的「世界新聞自由日」,旨在提醒全球:新聞與言論自由不容忽視。
1895年5月2日,面對甲午戰爭後簽訂的喪權辱國《馬關條約》,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1300多位參加京師會試的舉人,向清廷遞交聯名上書,主張拒簽條約、遷都內地、組建新軍、變法圖強,這即是史稱「公車上書」。
1914年5月1日,袁世凱正式廢除《臨時約法》,改而頒佈《中華民國約法》,史稱「袁記約法」,共10章68條。新約法取消責任內閣制,將原屬國會與內閣的監督權力收歸總統一人之手,建立「總統集權」體制,為其稱帝奠定政治基礎。此舉象徵民國短暫的憲政實驗進入專制倒退的時期,引發社會與各界知識分子強烈不滿。
阿道夫‧希特勒是納粹德國的元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爭發動者與納粹暴政的核心人物。在盟軍全面包圍柏林之際,蘇聯紅軍已推進至市區。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柏林元首地堡內與其情婦愛娃‧布勞恩(Eva Braun)雙雙自殺。希特勒服毒後開槍自盡,愛娃則服用氰化物。兩人屍體隨即被納粹親信焚毀。此舉宣告納粹政權的終結,也象徵著歐洲戰場的戰爭即將結束。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於1899年出生於倫敦,是影史最具影響力的懸疑電影導演之一。早年活躍於英國影壇,1929年拍攝第一部有聲片《訛詐》,一舉成名。1939年起移居美國,拍攝多部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包括《蝴蝶夢》、《後窗》、《迷魂記》、《驚魂記》、《鳥》等。
英國物理學家與數學家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於1686年4月28日發表其巨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第一卷,首次完整系統性地提出三大運動定律
1928年4月7日,蔣介石於徐州誓師,宣布啟動北伐軍對北方軍閥的總攻。4月9日,第一集團軍總指揮劉峙率部北上,由津浦鐵路正面發動主攻,同時派曹萬順、陳焯、夏鬥寅等率右翼部隊進攻膠濟線,方振武領軍左翼進攻濟寧。4月20日濟寧告捷,隨後張宗昌殘軍退向泰安。
1913年4月26日,袁世凱為鞏固統治並籌措軍費,以「辦理善後」之名,派遣趙秉鈞、陸徵祥、周學熙等作為全權代表,未經國會同意,擅自與英、法、德、俄、日五國銀行簽訂《善後借款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