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19日,國民政府於南京召開行憲國民大會第十三次會議,選出蔣介石為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的第一任總統。這是自《中華民國憲法》於同年1月1日正式實施後的首次總統選舉,具有象徵性意義。
1955年4月18日,現代物理學之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美國普林斯頓逝世,享壽76歲。他於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1905年發表狹義相對論,揭示時空與質能的全新觀點,後於191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徹底顛覆人類對宇宙重力的認知。
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中,清朝在與日本的海陸對戰中節節敗退,國力與軍事劣勢暴露無遺。1895年3月19日,清朝代表李鴻章攜同兒子李經方與顧問團百餘人抵達日本馬關(今下關市),展開和談。儘管李鴻章在談判期間遭槍擊受傷,但談判仍持續進行。
明太祖朱元璋在穩定政權後,推行分封制度,將兒子們分派至全國各地駐防。1370年,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為「燕王」,並於1380年4月16日正式命其就藩北平(今北京)。北平當時為防禦北方蒙古勢力的重要前哨,因此朱棣所率軍隊人數遠超其他藩王,地位非凡。
1926年4月15日,馮玉祥所率國民軍從京津一線撤退,轉而退守南口地區。這是他於3月20日從綏遠平地泉出發赴蘇聯後,直奉聯軍趁機推進的結果。
675年4月13日,唐高宗李治因風眩病日益加重,正式詔令皇后武則天攝理朝政。此前宰相郝處使曾極力反對,認為應由子嗣繼位,而非將天下交予后宮。但武則天掌握政權後積極集結文人撰寫治國典籍,並親理奏章,逐步擴大政治權力。此日的詔令是她邁向稱帝之路的重要一步,翌年更改年號為「儀風」,並實施大赦。
1381年4月11日,明太祖朱元璋年屆五十四,開始為自己準備身後事。他親自選址於南京紫金山南麓的獨龍阜玩珠峰下,興建明孝陵。陵墓佔地周長達45里,栽種松樹十萬株,馴鹿數千頭於園中遊走,墓區內宮殿樓閣巍峨壯觀,風格莊嚴宏偉。
公元618年4月10日,隋朝在經歷多年動盪後走向終結。隋煬帝楊廣雖有大運河等政績,但勞民傷財、窮兵黷武,三次東征高句麗皆失敗,引發各地叛亂。當日,親信大臣宇文化及在江都宮發動兵變,縊殺隋煬帝,結束了隋朝38年的統治。這一政變為唐朝的崛起鋪平道路,開啟中國歷史的新篇章。
1710年4月8日(康熙四十九年三月初十),康熙帝命張玉書、陳廷敬等人編纂《字典》,即後來的《康熙字典》。全書依據《字彙》和《正字通》增訂,收字47035個,分12集、36卷,按214部首編排。
1921年4月7日,廣州召開國會兩院非常會議,222名議員出席,由林森主持。會中決議廢除軍政府,通過《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並推選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這標誌著護法運動取得階段性成果,也為國民政府後續的統一事業奠定基礎。
1967年4月6日,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正式遭到「文化大革命」的批鬥,成為當時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作為曾經的中共第二號人物,劉少奇在1959年接替毛澤東擔任國家主席,並在1961年推動經濟調整政策,試圖挽救因「大躍進」導致的三年大饑荒。然而,隨著1966年文革爆發,毛澤東發動「紅衛兵」與極左勢力,將劉少奇打成「叛徒、內奸、工賊」。
2010年4月5日清明節,當代藝術家艾未未在網絡上公布了2008年四川512地震中遇難學生的名單,共5,212人,作為「2010清明祭」的一部分,呼籲社會正視真相,並悼念因「豆腐渣」校舍倒塌而失去生命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