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25日(明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在李自成義軍勢如破竹攻入北京之際,明朝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檢在景山自縊,結束了統治中國276年的大明王朝。事發前數日,李自成大軍攻勢猛烈,守城太監曹化淳於4月23日獻出彰儀門(今廣安門),導致外城失守。崇禎見大勢已去,遣走皇子永王與定王、命皇后自盡,甚至親手殺死長平與昭仁兩位公主,情景淒楚。
2001年4月24日,為慶祝升空11週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應全球天文愛好者的請求,讓哈勃太空望遠鏡將目光投向馬頭星雲,拍攝壯麗的太空景象。哈勃望遠鏡自1990年由發現者號太空梭送入近地軌道以來,成為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工具。馬頭星雲因其形似馬首而得名,是天文攝影經典標的,難以觀測的特性也使其成為業餘天文觀測者的挑戰目標。
朱熹,字元晦,號晦庵,1130年出生於徽州婺源,是中國理學的重要奠基人。他師承二程之學,融合儒釋道思想,集理學之大成,為後世尊奉為「朱子」。朱熹在福建崇安創辦紫陽書院,長年講學授徒,並於建陽考亭定居,晚年潛心著述。
2001年4月22日,逾百名英國退伍軍人與家屬遠赴韓國,出席朝鮮戰爭50週年紀念儀式。當年同日,英軍曾與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韓半島交鋒,戰況慘烈。英國約克公爵在紀念活動中表示,當年英軍為捍衛遠方國度的自由與民主而戰,是對抗極權意識形態的勇敢實踐。與此同時,韓國也以和平與繁榮紀念這場代價沉重的戰爭,而老兵們則期盼南北韓有朝一日和平統一。
2007年4月20日,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曼麗抵達義大利米蘭,展開文化與設計產業交流行程。此行的重點之一,是推動故宮文物的加值應用,透過文創商品的設計與量產,使傳統文化走入當代生活。
1948年4月19日,國民政府於南京召開行憲國民大會第十三次會議,選出蔣介石為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的第一任總統。這是自《中華民國憲法》於同年1月1日正式實施後的首次總統選舉,具有象徵性意義。
1955年4月18日,現代物理學之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美國普林斯頓逝世,享壽76歲。他於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1905年發表狹義相對論,揭示時空與質能的全新觀點,後於191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徹底顛覆人類對宇宙重力的認知。
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中,清朝在與日本的海陸對戰中節節敗退,國力與軍事劣勢暴露無遺。1895年3月19日,清朝代表李鴻章攜同兒子李經方與顧問團百餘人抵達日本馬關(今下關市),展開和談。儘管李鴻章在談判期間遭槍擊受傷,但談判仍持續進行。
明太祖朱元璋在穩定政權後,推行分封制度,將兒子們分派至全國各地駐防。1370年,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為「燕王」,並於1380年4月16日正式命其就藩北平(今北京)。北平當時為防禦北方蒙古勢力的重要前哨,因此朱棣所率軍隊人數遠超其他藩王,地位非凡。
1926年4月15日,馮玉祥所率國民軍從京津一線撤退,轉而退守南口地區。這是他於3月20日從綏遠平地泉出發赴蘇聯後,直奉聯軍趁機推進的結果。
675年4月13日,唐高宗李治因風眩病日益加重,正式詔令皇后武則天攝理朝政。此前宰相郝處使曾極力反對,認為應由子嗣繼位,而非將天下交予后宮。但武則天掌握政權後積極集結文人撰寫治國典籍,並親理奏章,逐步擴大政治權力。此日的詔令是她邁向稱帝之路的重要一步,翌年更改年號為「儀風」,並實施大赦。
1381年4月11日,明太祖朱元璋年屆五十四,開始為自己準備身後事。他親自選址於南京紫金山南麓的獨龍阜玩珠峰下,興建明孝陵。陵墓佔地周長達45里,栽種松樹十萬株,馴鹿數千頭於園中遊走,墓區內宮殿樓閣巍峨壯觀,風格莊嚴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