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宣布免除海地債務並承諾持續推動經濟振興
2010年2月6日,世界七大工業國(G7)財政部長會議在加拿大北部伊夸努(Iqaluit)結束,並正式宣布將免除海地的雙邊債務,同時呼籲其他國家加入債務豁免行列,以幫助海地重建經濟。
此次G7會議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是希臘債務危機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然而,會議並未深入討論希臘債務問題,而是將重點放在如何持續推動全球經濟復甦。
加拿大財政部長佛拉爾帝(Jim Flaherty)表示,G7已決定取消海地約12億美元的債務,這將大幅減輕該國的經濟負擔。然而,海地目前仍然背負著約8.9億美元的外債,其中41%欠美洲開發銀行,27%欠世界銀行。此外,委內瑞拉與台灣也是海地的主要雙邊債權國。
在2010年1月12日發生的強烈地震後,全球各國紛紛向海地提供援助,G7國家也面臨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要求進一步協助海地的經濟重建。此次債務豁免計畫是G7對海地災後重建的支持之一,並矢言將透過大型公共投資計畫促進全球經濟復甦。
華盛頓會議閉幕
華盛頓會議(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是一次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會議,由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日本、葡萄牙、比利時、荷蘭和中國九個國家共同參與,旨在解決一戰後的國際軍備競賽及太平洋地區的權益問題。
此次會議共簽署了三大條約:
- 四國公約(美、英、日、法)
- 確立四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共同利益,並承諾如有爭議,應透過協商解決,避免軍事衝突。
- 五國公約(美、英、日、法、義)
- 限制海軍主力艦的總噸位,以確保各國軍事實力不至於失衡。規定比例為美英各10、日本6、法義各3.5。
- 九國公約(美、英、日、法、義、荷、中、比、葡)
- 尊重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並確立「門戶開放」與「機會均等」原則,以確保各國在中國市場上的公平競爭。
此次會議對亞太地區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並促使各國軍備競賽暫時緩和。
魏瑪共和國建立
1919年2月6日,魏瑪共和國正式成立,取代了因一戰戰敗而崩潰的德意志帝國。由於該共和國的憲法是在魏瑪城召開的國民議會上通過,因此稱為魏瑪共和國。
第一任總統為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他領導的政府致力於民主改革,但面對國內的經濟危機和極端政治勢力挑戰,魏瑪共和國最終於1933年納粹黨掌權後走向滅亡。
清廷頒布禁奴令
1909年2月6日,清朝政府頒布**《禁止蓄養與買賣奴婢詔諭》,正式宣布廢除奴隸制度**。詔諭內容包括:
- 旗下家奴可自主贖身,獲得自由。
- 所有已經放出的奴僕,或無力贖身者,均應視為普通百姓,享有與一般平民相同的權利。
這一詔令標誌著中國歷史上封建奴隸制度的正式終結,但由於清朝滅亡在即,這一政策的實施並未能在全國範圍內全面落實。
中共內部權力鬥爭:高崗、饒漱石遭批判
1954年2月6日,中共中央七屆四中全會在劉少奇主持下召開,會議的主要議題之一是批判高崗、饒漱石。
高崗與饒漱石被指控**「分裂中央」,試圖削弱毛澤東的權威。高崗在壓力下於同年8月自殺**,而饒漱石則被剝奪職務,並在1955年被逮捕,此事件成為中共早期內部政治鬥爭的重大案例。
第四屆冬奧會:希特勒致開幕詞
1936年2月6日,第四屆冬季奧運會在德國加米施-帕滕基興(Garmisch-Partenkirchen)開幕。當時的德國領袖阿道夫·希特勒親自主持開幕典禮,並發表致詞。
此次冬奧會吸引了來自29個國家與地區的756名運動員,比賽項目共計18項。然而,這屆奧運會也被認為是希特勒藉以宣傳納粹政權的一部分,為二戰前的德國民族主義運動造勢。
波蘭「圓桌會議」召開
1989年2月6日,波蘭政府與反對派領袖舉行「圓桌會議」,旨在透過談判來解決該國的政治與經濟危機。
這場會議促成了波蘭共產黨逐步放棄一黨專政,並允許自由選舉,最終推動了東歐民主化運動。
英國的「光榮革命」
1689年2月6日,英國國會正式宣布詹姆士二世(James II)自行退位,並擁立威廉三世與瑪麗二世為新君王,這就是著名的**「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這場革命確立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基礎,並大幅限制了君主權力,使英國逐步邁向現代議會民主體制。
英王喬治六世逝世
1952年2月6日,英國國王喬治六世(George VI)逝世,享年56歲。
喬治六世於1936年登基,在二戰期間與英國人民同甘共苦,拒絕離開倫敦,極大鼓舞了英國民心。他的去世也象徵著伊麗莎白二世正式繼位,開啟了英國歷史上最長的女王統治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