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3月20日)

俄羅斯「憤怒日」:全國示威要求普京下台

2010年3月20日,俄羅斯全國爆發大規模示威活動,抗議政府未能有效應對經濟衰退,導致失業率飆升、人民生活水準下降。此次抗議由俄羅斯反對派發起,並將3月20日定為全國「憤怒日」,在全國超過50個城市舉行示威活動。從遠東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到波羅的海沿岸的聖彼得堡與加里寧格勒,成千上萬的俄國民眾走上街頭,表達對總理普京的不滿,並要求其下台。

莫斯科警方嚴厲鎮壓示威活動,逮捕至少70名抗議者。此次示威顯示出俄國人民對政府經濟政策的不滿日益高漲,普京的施政正面臨重大挑戰。

北宋滅亡

1127年3月20日,金太宗下詔廢黜宋徽宗、宋欽宗為庶人,並將二帝俘虜北上,史稱「靖康之變」。自此,北宋正式滅亡,結束了167年的統治。宋室宗親與部分大臣南渡,於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王朝,繼續與金國抗衡。

宋教仁遇刺

1913年3月20日,國民黨領袖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遭到槍擊,後傷重不治,時年僅31歲。宋教仁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倡導責任內閣制,致力於建立民主政治,並極力反對袁世凱的獨裁統治。

宋教仁遇刺後,證據顯示此案與袁世凱有關,國民黨因此發動「二次革命」,試圖推翻袁世凱,但最終失敗,導致國民黨勢力遭受重創,民主憲政夢想一度破滅。

美國發動「斬首行動」攻打伊拉克

2003年3月20日上午10時40分,美國發動「斬首行動」,以空襲方式打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揭開了第二次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的序幕。

美英聯軍在短短數週內擊潰伊拉克軍隊,4月9日佔領巴格達,4月15日攻下薩達姆·海珊的家鄉提克里特,伊拉克政府正式瓦解。7月22日,薩達姆的兩名兒子庫賽與烏代在摩蘇爾遭美軍擊斃。12月13日,潛逃數月的薩達姆在提克里特附近被美軍俘虜,標誌著伊拉克戰爭的主要戰事結束。

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發表《告俄羅斯公民書》

1993年3月20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透過電視與廣播發表《告俄羅斯公民書》,宣佈將於4月25日舉行全民公投,決定總統與議會的權力分配問題,並在此期間實行總統「特別治理」。此舉引發憲法法院裁定違憲,導致政治危機加劇,最終爆發「十月事件」,葉利欽下令出動軍隊鎮壓反對派,進一步鞏固了總統權力。

蔣介石當選中華民國總統

1954年3月20日,台灣舉行第一屆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以絕對優勢再次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則由陳誠當選。此次選舉標誌著蔣介石政府進一步穩固了在台灣的統治。

陳水扁連任台灣總統

2004年3月20日,台灣舉行總統大選,陳水扁與副總統呂秀蓮成功連任,擊敗國親聯盟候選人連戰與宋楚瑜。然而,由於選前一天發生「319槍擊案」,導致選舉結果爭議不斷,國親聯盟發起司法訴訟,但最終未能推翻選舉結果。

毛澤東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

1943年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中央書記處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三人組成,毛澤東任中央政治局與中央書記處主席,確立其黨內最高領導地位。此後,毛澤東逐步掌控中共,成為中國政治史上的關鍵人物。

大清郵政開辦——中國近代郵政體系的奠基

1896年3月20日,光緒皇帝正式批准張之洞、盛宣懷等人奏請,開辦中國國家郵政,標誌著「大清郵政」的正式成立。在此之前,中國的通信系統主要依靠民間信局和官府驛站,效率低下且覆蓋範圍有限。

清政府設立郵政總局,統一管理郵政業務,並引入西方現代郵政制度,使郵政服務迅速擴展。從最初的幾個郵路,發展到1911年清朝滅亡前,全國郵局已達6000多個,郵路總長度達38萬公里,郵件總量超過4億件,涵蓋國內外通信。大清郵政的建立極大促進了中國的商業貿易、行政管理與社會溝通,也為日後民國郵政體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大清郵政開辦——中國近代郵政體系的奠基

拿破崙「百日王朝」——最後的帝國夢碎

1815年3月20日,法國流放厄爾巴島的皇帝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成功逃脫,率領少量追隨者登陸法國南部,在軍隊倒戈支持下,迅速推進巴黎,於3月20日重新登上皇位,史稱「百日王朝」。

拿破崙復辟後,試圖重建法國的軍事與政治實力,並向歐洲列強伸出橄欖枝,但歐洲聯軍迅速反應,組成第七次反法聯軍對抗拿破崙。6月18日,在比利時的滑鐵盧戰役(Battle of Waterloo)中,拿破崙遭到英國與普魯士軍隊的聯合擊敗。6月22日,他被迫再次退位,並於7月15日向英軍投降,被流放至大西洋偏遠的聖赫勒拿島,終其餘生。拿破崙的「百日王朝」標誌著他的最後一次政治與軍事嘗試,也為法國大革命後的帝國時代畫下句點。

拿破崙「百日王朝」——最後的帝國夢碎

中山艦事件

1926年3月20日,廣州發生「中山艦事件」,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蔣中正(後為蔣介石)對親共勢力發動突襲,逮捕中山艦艦長李之龍等共產黨人,並解除共產黨控制的勞工糾察隊武裝。此事件標誌著國共合作的裂痕加深,最終導致1927年「四一二清黨」,國共正式決裂。

牛頓逝世——物理學與數學界的永恆燈塔

1727年3月20日,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數學家艾薩克·牛頓(Sir Isaac Newton)在倫敦逝世,享年84歲。牛頓被譽為科學革命的領袖,他的研究為現代物理學與數學奠定了基礎。

牛頓的代表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hilosophiæ Naturalis Principia Mathematica)於1687年出版,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與三大運動定律,為經典力學提供完整理論體系。此外,他發明了微積分、開創了光學研究、發展反射望遠鏡,並提出光的色散理論。牛頓的科學影響跨越數百年,至今仍是物理學與工程學的重要基石。他逝世後,被隆重安葬於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與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學者並列。

牛頓逝世——物理學與數學界的永恆燈塔

挪威戲劇大師易卜生誕辰——現代戲劇的奠基者

1828年3月20日,挪威戲劇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誕生。他被譽為「現代戲劇之父」,是19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劇作家之一。

易卜生的作品以探討社會現實、人性衝突及女性權益而聞名。他的代表作包括:

  • 《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講述女性如何掙脫父權社會束縛,至今仍是戲劇界常演作品。
  • 《群鬼》(Ghosts):揭露道德偽善與遺傳性疾病的社會問題。
  • 《國民公敵》(An Enemy of the People):探討個人與社會對立的倫理困境。

易卜生的戲劇風格影響了後來的契訶夫、蕭伯納、尤金·奧尼爾等戲劇家,他對現代戲劇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至今仍被廣泛研究與演出。

挪威戲劇大師易卜生誕辰——現代戲劇的奠基者

英國「瘋牛病」危機——食品安全的警鐘

1996年3月20日,英國政府正式承認,食用受感染的牛肉可能導致人類罹患克雅二氏病(變異型庫賈氏病,vCJD),此消息震驚全球,並引發國際恐慌。

瘋牛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是一種影響牛隻大腦與神經系統的致命疾病,與人類的克雅二氏病(CJD)相似。自1980年代起,英國牛隻陸續爆發感染,並因飼料污染導致疫情擴大。1996年英國政府終於承認人類有可能透過食用受感染牛肉罹病,全球市場立即對英國牛肉失去信任,歐盟隨即宣布全面禁止英國牛肉進口,英國畜牧業遭受重大打擊。

此次危機促使全球食品安全標準進一步提升,各國加強食品檢疫與動物飼養管理,並對基因改造食品、動物用藥等議題展開更嚴格的監管。此事件也成為21世紀食品安全政策的轉捩點,讓消費者對肉類食品來源與生產過程有更高的關注。

英國「瘋牛病」危機——食品安全的警鐘
相關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