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3月26日)

南韓軍艦疑遭北韓擊沉,恐多人遇難

2010年3月26日夜晚,韓國海軍一艘巡邏艦「天安艦」在黃海發生爆炸並迅速沉沒。據南韓媒體最初推測,該艦可能遭北韓魚雷攻擊;官方雖試圖低調處理,但SBS電視台報導「天安艦」螺旋槳區域明顯受損,疑似由魚雷爆炸所致。

事故發生時,「天安艦」上共有104名官兵,不少人因驚慌或傷勢跳入海中求生。南韓海軍與海警隨即派出搜救隊伍,但在攝氏8到10度的海水中,落水者存活時間一般僅3小時左右,令外界更加擔憂失蹤官兵的人數恐持續上升。

針對外傳的魚雷攻擊說,當時在附近執行任務的哨戒艦「束草艦」也曾對北方疑似目標進行76mm艦炮射擊。儘管軍方對此相對低調,仍無法平息外界對北韓涉案的質疑。

臺灣百萬民眾反對「反分裂法」大遊行

2005年3月,中共正式通過「反分裂法」,引發國際社會與海外華人僑界的普遍關切。3月26日,臺灣各行各業逾百萬民眾齊聚臺北,舉行盛大的遊行活動,旨在對「反分裂法」表達明確反對立場。這場遊行不僅在島內引發熱議,亦受到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加深外界對兩岸局勢的觀察與討論。

歐盟《申根協定》正式生效

1985年,法國、德國、比利時、荷蘭與盧森堡等國在盧森堡的申根小鎮簽署了《申根協定》,共同致力於廢除成員國間的邊境檢查。直到1995年3月26日,該協定正式落實,初期由上述5國再加上西班牙及葡萄牙,共7國率先執行,從此跨境往來無須出示護照或接受邊境檢查。外國人士若持有其中任何一國的有效簽證,也可在其他成員國享有相同的免檢待遇。

《申根協定》之所以得名,正因其簽訂地點在盧森堡的申根小鎮。協定生效後,愈來愈多歐洲國家陸續加入,促成如今的「申根區」──歐盟內部自由往來的重要里程碑,標誌著歐洲一體化在交通、經濟與文化等層面邁出關鍵一步。

歐盟《申根協定》正式生效

《埃以和約》簽署

1979年3月26日,為結束埃及與以色列之間漫長且重創雙方的戰爭狀態,埃及總統沙達特與以色列總理貝京在美國總統卡特的見證下於華盛頓正式簽署《埃以和約》。條約在同年4月25日生效,象徵兩國衝突的重大轉折。然而,此舉在阿拉伯世界引發強烈震撼,包括多個阿拉伯國家紛紛與埃及斷交,使得埃及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陷入外交孤立。

儘管為沙達特、貝京同獲諾貝爾和平獎鋪路,也使埃以雙方的直面戰火告一段落,《埃以和約》對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結構卻產生深層衝擊。埃及脫離阿拉伯國家陣營的團結立場,與以色列達成協議,凸顯了地區利益、外交考量與國家安全之間的複雜糾葛,成為日後中東秩序與國際介入的重要關鍵案例。

和平條約簽署場景

貝多芬逝世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素有「交響樂之王」之稱。他在13歲時即擔任宮廷劇場首席小提琴師兼管風琴助理,並在餘生中創作了大量傑出的音樂作品,包括《月光奏鳴曲》、《第三交響曲》(又稱《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以及集大成之作《第九交響曲》。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在貧病交加中於維也納離世。儘管一生飽受耳疾與生活困境折磨,他的音樂風格與創作理念卻影響後世深遠,特別是《第九交響曲》中的人聲合唱部分,被譽為古典音樂史上的不朽篇章。

貝多芬逝世

林語堂病逝

林語堂(1895–1976),原名林玉堂,生於福建龍溪。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後,又先後赴美國哈佛大學及德國深造。歸國後,曾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廈門大學任教,並創辦《論語》、《宇宙風》等刊物。後移居美國期間,他以英文進行文學創作,廣受國際讚譽,也曾出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

林語堂的代表作涵蓋長篇小說、語言學與文史研究,著名長篇小說包含《京華煙雲》、《朱門》等,文風兼具中西文化之美。1976年3月26日,林語堂在香港辭世,終年80歲。

林語堂病逝

周佛海死刑遭蔣介石特赦

抗戰勝利後,周佛海因通敵罪名被判死刑,但蔣介石以國民政府主席身份下令特赦,改為無期徒刑。周佛海在日軍投降時曾擔任上海先遣縱隊總司令,配合國軍維持滬杭地區治安,或是其獲釋的主要原因。此舉在當時社會引發不小的輿論爭議。

小兒麻痹疫苗試驗成功

1953年3月26日,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約拿斯‧沙克(Jonas Salk)對外宣佈了一項重大科學突破:他與團隊研發的小兒麻痹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在成人與兒童身上試驗成功,證實能有效抵禦3種小兒麻痹病毒。當時,小兒麻痹症(又稱脊髓灰質炎)在全球範圍內造成大量孩童癱瘓或重度殘疾,極大地影響家庭與社會生活。此項研究帶給許多患者與家屬極大的希望,也成為醫學史上防治傳染性疾病的里程碑之一。

不過,沙克教授也謹慎指出,疫苗需在更大規模的臨床實驗中進一步檢驗安全性與有效性,尚有一段路程要走。他的團隊持續蒐集數據、完善生產流程,為後來疫苗的全面應用奠定堅實基礎,亦促使世界各國政府與衛生機構更加重視公共衛生的推廣與幼童防疫的必要性。

小兒麻痹疫苗試驗成功

羅爾綱考訂《水滸傳原本》出版

史學家羅爾綱投入長達60年的深入研究,於1991年3月首度推出其考訂成果《水滸傳原本》。他在書中主張,這部小說的最初作者應是羅貫中,且原本僅寫至「聚義廳石碣受天文」,約70回左右,後來才被明朝宣德、正統年間的文人增補、修改,發展成百回本《忠義水滸傳》,形成當今讀者所熟知的結構和情節。羅爾綱的考證既具開創性,也在文學與歷史領域引發新一輪關於《水滸傳》真實作者和版本演化的討論。

影片《白雲故鄉》於上海上映

《白雲故鄉》是一部於1940年3月26日在上海上映的影片,主要講述一位青年知識分子在時代動盪中獲得愛國啟蒙、挺身為家國而奮鬥的故事。影片試圖折射出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社會巨變與人們的家國情懷,也因其思想意涵與情節張力而受到觀眾注目。

水滸傳
蔣介石 蔣中正
林語堂
貝多芬
埃以和約
申根協定
相關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