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修編完成
《永樂大典》於明永樂元年(1403年)開始編纂,明成祖朱棣為彰顯文治,命解縉等人主持編輯。1404年編成,命名為《文獻大成》。不久後,朱棣認為該書內容不夠詳盡,未達編纂初衷,遂增派太子少師姚廣孝等人參與重新修編。此次修編歷時五年,有超過2100人參與,於1408年12月14日完工。全書正文22877卷,另有凡例與目錄60卷,總計近22900卷以上,裝成11095冊,字數約3億7千萬,並賜名《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為中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類書,廣泛收錄經、史、子、集、釋、道、戲曲、平話、醫卜、工技、農藝等各類著作,共計曲集七、八千種,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對保存古代文獻資料具有重大價值與貢獻。
《永樂大典》僅有抄本,無刻本。原書最初僅抄一部,至明世宗嘉靖年間又抄錄正、副兩本,原本移回南京,正本存於文淵閣,副本存於皇史宬。然而,明末戰亂導致原本與副本均被毀,僅存正本一部。清乾隆年間,書籍已殘缺不全;此後,英法聯軍及八國聯軍兩次侵入北京,對該書進行搶劫與焚燬,至光緒年間僅餘64冊。後經多方搜求及重複抄錄,現存書卷達730餘卷。1959年,中華書局影印出版,僅為原書的3%強。之後,中華書局又陸續搜得60餘卷,並相繼影印出版。
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逝世
喬治·華盛頓於1732年2月出生於弗吉尼亞州威特斯摩蘭縣。18世紀,英國和法國經歷了為期七年的戰爭,英國獲勝並取得北美大陸的霸權,進一步加強對北美殖民地的剝削。1774年9月,華盛頓作為弗吉尼亞議會代表,參加了在費城舉行的第一屆大陸會議,與其他12個殖民地的代表共同商討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方案。在他的堅持下,會議通過了以武裝抵抗作為最終手段的決議。
1775年4月19日,英軍襲擊萊剋星頓,北美獨立戰爭正式爆發。同年,第二屆大陸會議決定成立一支大陸軍,華盛頓被任命為總司令。戰爭初期,由於美國與英國軍力對比懸殊,戰事艱難。英軍進攻費城,大陸軍因兵力不足不得不撤退。即便在飢寒交迫的冬季,華盛頓仍與士兵同甘共苦,堅定不移。1777年的薩拉托加戰役中,華盛頓指揮大陸軍與民兵配合,成功擊敗英軍,這一勝利促使法國承認美國並與其結盟。最終,在1781年的約克鎮戰役中,美法聯軍取得決定性勝利,英軍無力再戰,獨立戰爭以美國的勝利告終。1783年,英美簽署《巴黎和約》,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1787年,華盛頓主持憲法會議,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1789年,他當選為美國首任總統,並於1792年連任,均以全票當選。連任兩屆後,華盛頓於1796年11月發表《告別演說》,從政壇退隱,返回弗農山莊。1799年12月14日,華盛頓在弗農山莊逝世,享年67歲。
國民政府與蘇聯斷交
1927年12月14日,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發佈斷絕與蘇聯邦交的命令,指責蘇聯在廣東事變中的操縱行為。政府聲明指出,廣東事變發生於12月11日,其根本原因是蘇聯駐華領事館及其國營商業機構成為共黨活動的策劃和指揮中心。由於各省亦有類似事件爆發的風險,為了維護全國的治安穩定,南京國民政府決定撤銷所有蘇聯在中國各地的領事機構,並勒令蘇聯國營機構停止在中國的所有商業活動。這一事件標誌著國民政府與蘇聯之間關係的破裂,進一步加劇了國民政府與共產黨之間的矛盾。
普朗克首創「量子論」
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在研究黑體輻射問題時,首次提出「量子論」。這一理論的核心觀點是能量以不連續的「量子」形式傳遞,而非傳統物理學認為的連續變化。1906年12月14日,普朗克在柏林物理學會發表了題為〈論正常光譜能量分佈定律的理論〉的論文,提出了著名的普朗克公式,用於描述黑體輻射的能量分佈規律。這一公式被視為現代物理學的重要基石,標誌著量子物理學的誕生,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並為愛因斯坦、波爾等後續物理學家的工作鋪平了道路。
埃及歷史上最大的海難事件
1991年12月14日深夜,埃及渡輪「薩裡姆快運」在紅海駛向薩法賈港的途中,因航行偏離航線而觸礁,導致貨艙門撞開。大量海水迅速湧入,僅在7分鐘內船隻就完全沉沒。事故發生時,船上載有多名乘客和大量貨物,救援過程十分艱難。最終僅有180人倖存,蛙人在沉船殘骸中找到118具屍體,另有356人失蹤,成為埃及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海難事件之一。這起事件暴露了渡輪運營管理和海上安全監管中的嚴重問題,隨後促使埃及政府加強了對海運安全的規範與監督。
聯大通過殖民地獨立宣言
1960年12月1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由亞非國家聯合提出的《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的宣言》。這一草案旨在加速殖民地國家實現自決和獨立,呼籲各國尊重民族自主權,結束殖民統治。該提案以90票贊成、0票反對的壓倒性優勢通過。這一決議被視為全球反殖民運動的重要里程碑,不僅促進了非洲和亞洲眾多國家的獨立進程,還對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歷史性宣言標誌著殖民時代的逐步結束,也體現了聯合國推動人權和自由的宗旨。
武夷山首次捕獲「角怪」
1979年12月14日,在福建省崇安縣武夷山區,當地科學家首次捕獲了一隻罕見的雄性「角怪」。這種兩棲動物的學名為「崇安髭蟾」,以其獨特的外貌著稱。這隻「角怪」的嘴唇邊長有一對黑色角質刺,並且罕見地擁有三個角:兩個位於左嘴角,一個位於右嘴角。其眼睛的瞳孔呈縱置狀,會隨光線的強弱發生縮放變化;鞏膜上半部呈黃綠色,下半部則呈藍紫色,顯示出奇特的色彩特徵。此次捕獲為研究該地區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寶貴資料,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須德海形成
須德海(Zuider Zee)位於荷蘭西北部,原為北海的一個海灣。1287年12月14日,因海水湧入內地,與當地湖沼匯合,形成了須德海。這次災難性事件造成超過五萬人死亡,對當地居民造成巨大影響。為改善須德海地區的水利條件,荷蘭於20世紀開始實施須德海工程。1932年,攔海大壩建成,長29公里、寬90米,壩高超出海面7米,將須德海與北海完全隔離,形成約4000平方公里的內湖,其中16.6萬公頃被改造成為圩田。剩餘水域被命名為「艾瑟爾湖」,並逐漸轉化為淡水湖,成為荷蘭水利建設的經典範例。這項工程對荷蘭的土地利用和防洪安全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