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民俗-儀式慶典

兵馬那些事:帶你了解五營兵馬的傳說與信仰

五營兵馬是中國民間與道教信仰中的一部分,被稱為五營神兵(將)、五營官將(兵)、五營兵等。「五營」之名源於這支神兵軍團的組織建制,由五支軍隊組成,分別為:

  • 東營九夷軍
  • 南營八蠻軍
  • 西營六戎軍
  • 北營五狄軍
  • 中壇三秦軍

這五支神兵負責維護三界秩序,協助法師行法。與其他無紀律的兵馬不同,五營兵馬擁有嚴格的軍事紀律清晰的行動規範,並依循法師的指令執行各種法務。他們被視為神明的禁軍,戰力強大,忠誠可靠,是法師最常使用的兵馬之一,幾乎所有法師都會依靠五營兵馬來進行法事。

五營兵馬的起源

關於五營兵馬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來自漢代

相傳五營兵馬的信仰始於漢代,與「社神信仰」密切相關。社神(即土地神)需要神兵保護百姓,因此產生了五營兵馬的概念。這五支軍隊分別代表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秦軍,象徵五方皆有兵馬鎮守,以維護地方安定。

第二種說法:來自閩南沿海地區

另一種說法認為五營兵馬的前身是戰死的將士,這些英魂被土地公或城隍收編,後來經過民間封正,形成有組織的神兵軍團。這種說法有三個不同的版本:

  1. 宋代抗元軍隊
    認為五營兵馬是宋朝抗擊蒙古大軍時戰死的將士。由於文天祥被尊為城隍,那些戰死的士兵自然成為其部屬,後來轉化為社令兵馬。
  2. 明代抗倭軍隊
    認為五營兵馬是明朝抗擊倭寇時戰死的將士,經民間信仰轉變為神兵。
  3. 歷代戰亡將士
    認為五營兵馬並非特指某一時代,而是由歷代戰爭中犧牲的將士組成。

無論哪種說法為真,五營兵馬信仰已經深植於民間信仰、法教與道教之中,成為完整的兵馬體系,且普遍被法師使用,幾乎七成以上的法師都會調用五營兵馬

五營兵馬的種類與指揮系統

五營兵馬可分為上五營、中五營、下五營,依供奉的神將區分:

上五營(神兵級)

  • 東營九夷軍(青令旗):張聖者(張基清)
  • 南營八蠻軍(紅令旗):蕭元帥(蕭其明)
  • 西營六戎軍(白令旗):劉元帥(劉武秀)
  • 北營五狄軍(黑令旗):連元帥(連忠宮)
  • 中營三秦軍(黃令旗):李元帥(李哪吒)

中五營(三界兵)

  • 東營青龍軍:溫元帥(溫琼)
  • 南營朱雀軍:康元帥(康妙威)
  • 西營白虎軍:趙元帥(趙公明)
  • 北營玄武軍:馬元帥(馬元)
  • 中軍主神:李元帥(李哪吒)或玄天上帝、天蓬元帥

下五營(地兵或陰兵)

  • 主要供奉五鬼兵頭
  • 每位將領的頭部無身,僅由鐵棒連接
  • 五鬼兵頭代表:
    • 青臉(東營)
    • 紅臉(南營)
    • 黃臉(中營)
    • 白臉(西營)
    • 黑臉(北營)

五營兵馬的內外營區分

五營兵馬可再細分為內五營外五營

內五營

  • 供奉於廟宇內
  • 負責保護神明與維持廟內秩序
  • 主要以溫琼、康妙威、趙公明、馬元、李哪吒等神將為主

外五營

  • 設於廟宇外圍
  • 負責守護地方秩序,範圍從幾里至上百里不等
  • 主要以張、蕭、劉、連、李五位元帥為主
  • 一般以五營旗或五營軍頭表示

五營兵馬的安奉與祭祀

安奉方式

五營兵馬的安奉方式有簡單與複雜之分:

簡單版

  • 設置五營令旗
  • 安放神像或神位

複雜版

  • 竹符:記載營稱、將領與兵馬數
  • 令牌或石牌:標示軍隊編制
  • 三十六官將:雕刻武將頭像與銅製身體
  • 紙像、紙旗、紙馬:用於祭祀
  • 五營首:金色神像,象徵五大將領
  • 壺、碗、紅瓦等器物:民間信仰中的祭品

安五營旗的方法

五營旗一般安放於村莊或寺廟四周,以此鎮壓邪祟、守護地方。正確擺放方式如下:

橫列擺放

  • 西營(白) - 北營(黑) - 中營(黃) - 東營(青) - 南營(紅)

五方擺放

  • 北營(黑) - 東營(青) - 中營(黃) - 西營(白) - 南營(紅)

祭祀方式

  • 祭拜五營兵馬稱為「犒軍」
  • 供品:茶、酒、牲肉、水果、蔬菜
  • 紙錢
    • 北台灣使用「刈金」
    • 南台灣使用「九金」
    • 福建閩南使用「壽金」或「福壽金」
  • 特殊供品
    • 生牧草、紅蘿蔔、地瓜等,供神軍戰馬食用

五營兵馬的影響力

五營兵馬信仰不僅影響道教與民間法教,還延伸至其他兵馬體系,如五猖兵馬、茅山兵、陰兵等。許多兵馬信仰中都能看到五營兵馬的影子,並且在中國內地、港澳台、東南亞等地區廣泛流傳。

五營兵馬作為最完整的神兵體系之一,其法術內容包括:

  • 安營、招兵、煉兵、煉將
  • 犒軍、發兵、收兵、發糧、討糧
  • 兵馬護符、鎮煞儀式

其影響之深遠,使其成為道教法術與民間信仰中最重要的兵馬體系之一。

哪吒 道教
社神
相關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