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軍阿富汗無共識 荷蘭政府正式倒閣
2010年2月20日,荷蘭聯合內閣因無法就是否延長駐軍阿富汗達成共識,導致執政聯盟分裂,政府正式宣佈倒閣。這起政治危機的導火線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要求荷蘭政府延長駐軍時間,但內閣內部嚴重分歧。由首相**鮑肯內德(Jan Peter Balkenende)領導的基督教民主黨(CDA)和基督教聯盟(CU)支持延長駐軍,而副首相博斯(Wouter Bos)**領導的工黨(PvdA)則堅決反對,主張應按原訂計劃於2010年8月撤軍。
這場政治僵局導致荷蘭政府召開長達16小時的緊急會議,但最終無法達成協議,工黨決定退出內閣,導致政府倒閣。這是鮑肯內德領導的第四屆政府,也是第四次在任期未滿時提前解散。荷蘭自2006年8月派遣約2,000名士兵駐守阿富汗烏魯茲甘省(Uruzgan Province),至今已有21名士兵在戰爭中陣亡。此事件後,荷蘭將進行新一輪大選,而撤軍問題將交由新政府決定。
拓跋珪即代王位,奠定北魏基礎
386年2月20日,鮮卑族拓跋部首領拓跋珪在牛川(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南)召開大會,正式宣佈恢復代國,自立為代王,並定年號為登國。此後,他將國都遷至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並在同年5月將國號改為魏,史稱北魏。
拓跋珪的即位標誌著鮮卑族在華北重新建立政權,並在此後的幾十年間,逐步統一北方,最終成為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最強大政權。北魏的建立不僅影響了中國北方的歷史發展,也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南北議和在上海召開,戰後局勢未定
1919年2月20日,中國北洋政府與南方軍政府在上海召開南北議和會議,雙方試圖透過談判解決軍事對立與政治分歧。會議於上海德國總會舉行,北方代表由朱啟鈐領銜,南方代表則由唐紹儀主導。雙方首先討論了陝西停戰問題,南方代表要求北方立即停戰,並撤換陝西督軍陳樹藩,但北方未給出明確回應。
2月28日,唐紹儀向北方代表施壓,要求在兩日內回應停戰條件,但北方遲遲未做出決定,導致談判暫時擱置。這場會議未能實現實質性的和平,南北雙方的政治對立仍持續多年。
東北鼠疫爆發,清政府緊急應對
1911年2月20日,東三省(今遼寧、吉林、黑龍江)爆發大規模鼠疫,疫情迅速擴散,甚至有蔓延至直隸(今河北)、山東的趨勢。面對嚴峻的公共衛生危機,清政府緊急動員,命民政部與東三省各地督撫全力防疫,並投入1,000萬兩白銀進行疫情控制。
為了遏制鼠疫蔓延,清政府設立民政部防疫局、京師衛生員警隊等機構,並在奉天(今瀋陽)成立萬國鼠疫研究會,邀請國內外醫學專家共同研討防疫措施。這場鼠疫大流行對清政府的統治構成嚴重挑戰,也促使中國近代公共衛生制度的發展。
聯合國召開全球禁毒特別會議
1990年2月20日至23日,聯合國在紐約舉行全球禁毒特別會議,針對日益嚴重的國際毒品問題進行討論。會議最終通過《全球行動綱領》,呼籲各國加強毒品管制,並宣佈1991年至2000年為「聯合國禁毒十年」,期望透過全球合作減少毒品對社會的影響。
故宮國寶遷台,開啟文物保護新時代
1948年12月,國共內戰進入關鍵時期,南京即將成為戰爭波及的區域。為了保護珍貴文化遺產,故宮博物院與中山博物院決定將精選文物運送至台灣。
第一批文物於1948年12月21日從南京出發,26日抵達基隆;第二批於1949年1月6日運抵台灣;第三批則於1949年2月20日運抵基隆。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最終安置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成為今日世界級的文化寶藏。
蒙巴頓就任印度總督,見證印巴分治
1947年2月20日,英國政府任命**蒙巴頓勳爵(Louis Mountbatten)**為印度最後一任總督。在他上任時,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衝突已達白熱化,獨立運動風起雲湧。蒙巴頓接受英國政府建議,推動印度與巴基斯坦分治計劃。最終,印巴分治於1947年8月正式實施,但也引發大規模的宗教衝突與人口遷徙,造成數十萬人死亡。
江青批判文藝界,文化大革命進一步升級
1966年2月20日,江青受林彪授意,在上海召開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形成《部隊文藝座談會紀要》。她猛烈批判「寫真實、寫中間人物、現實主義的深化」等創作風格,聲稱文藝界已被「黑線專政」。此會議成為文化大革命中文藝領域的重要轉折點,導致文藝創作進一步受到政治干預。
奧斯卡歷史上最年輕得獎者誕生
1935年2月20日,第7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年僅6歲的童星沙麗‧田普兒(Shirley Temple)榮獲特別獎,成為奧斯卡歷史上最年輕的得獎者。她憑藉甜美的形象和優秀的演技贏得全球觀眾的喜愛,至今無人能打破這項紀錄。
印尼亞齊強震,3死25傷
2008年2月20日,印尼亞齊省發生規模7.5級強震,造成3人死亡、25人重傷,並一度引發海嘯警報。受災地區建築損毀嚴重,當局迅速展開救援行動,以減少進一步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