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3月10日)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憑藉權謀與軍事實力,在推翻清朝的同時,也成功讓自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將首都從南京遷往北京。1912年3月10日下午3時,袁世凱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務部公署舉行正式就職典禮。

儀式場面莊嚴隆重,與會者百餘人。袁世凱身著軍服,佩戴長劍,面南正立,當場宣讀誓詞:「世凱深願竭其能力,發揚共和精神,滌蕩專制之瑕穢。謹守憲法,依國民之願望,祈達國家於安全強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樂利。」這一誓詞表面上強調了民主共和的承諾,但實際上,他的政治野心遠不止於此。

蔡元培代表參議院接受誓文,並轉達孫中山的祝詞,以象徵政權和平交接。然而,袁世凱為了穩定政局並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當天即以「本大總統」的名義頒布「大赦令」與「豁免錢糧令」,試圖收攏各地勢力,鞏固自身統治。

為了防止袁世凱獨裁,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孫中山於1912年3月11日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該法明確限制了總統權力,確立內閣制,並強調行政與立法的分立。這一法案旨在確保共和政體的運作,防止大總統權力過於集中。然而,袁世凱並不甘心受限,最終逐步破壞《臨時約法》,在數年後走上復辟帝制的道路,最終自食其果。

西藏武裝反抗中共統治

1950年,中共軍隊進入西藏,並於1951年與西藏地方政府簽署《十七條協議》,承諾「不改變當地的政治制度」,並允諾「所有改革應由西藏人民自主決定」。然而,進入西藏後,中共迅速派出工作隊,推動所謂「民主改革」,鼓動農牧民對貴族發動鬥爭,動搖了西藏傳統社會結構,導致當地民眾與僧侶強烈不滿。

1956年4月22日,北京宣布成立「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準備全面接管西藏地方政府,這一舉動使西藏社會動盪加劇,各地接連爆發武裝衝突。1959年3月10日,藏民與僧侶聯合發動大規模武裝抗暴,並與中共軍隊發生激烈衝突。這場戰鬥迅速蔓延至整個西藏地區,最終遭到中共軍隊鎮壓,達賴喇嘛十四世在激戰中逃離西藏,輾轉流亡至印度,並於當地成立西藏流亡政府。

這場抗暴運動不僅改變了西藏的歷史進程,也成為西藏與中共政權對立的轉折點。此後,中共政府全面接管西藏,並加強政治控制,進行土地改革與社會主義改造,徹底改變了西藏的政治與社會結構。

中共恢復鄧小平職務

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發布決定,恢復鄧小平的黨內職務,並重新任命其為國務院副總理,這一舉措標誌著鄧小平從文革的低谷中強勢回歸,為日後的改革開放奠定基礎。

鄧小平曾是毛澤東的親信,但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被定性為「黨內第二號走資派」,遭到紅衛兵批鬥,1969年被下放到江西進行「勞動改造」。1971年,林彪事件發生後,毛澤東開始重新評估黨內局勢,考慮恢復部分老幹部的職務。1972年,毛澤東對鄧小平的一封信作出批示,並要求江青等人停止對鄧小平的攻擊。

鄧小平在復職後,承諾「永不翻案」,並強調支持毛澤東的領導,這使得他在政治鬥爭中暫時獲得喘息空間。然而,鄧小平並未放棄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利用有限的權力推動經濟恢復,並在1978年正式發起改革開放,最終成為中國現代化的關鍵推手。

譚嗣同誕生

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1865年3月10日生於湖南長沙瀏陽,為中國戊戌變法的著名維新派領袖之一。他自幼博覽群書,通曉儒學,並對自然科學與西方政治思想產生濃厚興趣,成為當時最激進的改革派人物之一。

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譚嗣同強烈不滿,開始積極推動變法運動。他在家鄉設立數學社,推廣新式教育,並組織維新學會,鼓吹變法。同年,他結識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共同策劃變法事宜。1898年,他創建南學會、主辦《湘報》,並進入朝廷,擔任軍機章京,成為變法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戊戌變法期間,譚嗣同積極策劃營救光緒帝,甚至親赴法華寺游說袁世凱,試圖利用軍事力量推翻慈禧太后。然而,變法迅速失敗,光緒帝被囚,康有為與梁啟超逃亡海外,譚嗣同則選擇留在北京,決意以死殉道。他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最終於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被處決,年僅33歲。

譚嗣同的殉道被視為中國近代改革運動的象徵,他的思想對後來的民主運動影響深遠,著作《仁學》更成為維新派的重要理論基礎。

這些事件均是歷史的重要轉折點,無論是政治權力的變遷、社會動盪,還是個人英雄的犧牲,都對中國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譚嗣同誕生

美軍轟炸東京

1945年3月10日凌晨,美軍對東京發動大規模「東京大轟炸」,數百架B-29轟炸機投下燃燒彈,使東京陷入一片火海。此次空襲造成超過8萬人死亡、11萬多人受傷,26萬戶房屋被毀,東京都中心約42平方公里成為焦土

這是二戰期間最嚴重的戰略轟炸之一,僅次於廣島與長崎的原子彈爆炸,對日本社會與軍事戰略產生重大影響。

美軍轟炸東京

四國外長會議破裂

美、英、法、蘇四國在1947年3月10日就戰敗國德國的未來進行談判,然而由於東西方對德國的國家體制意見不同,會議最終破裂,這也成為冷戰格局形成的關鍵轉折點

美、英、法主張在西德建立民主政權,而蘇聯則要求德國維持共產主義體制。最終,這場談判促使德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進一步加劇了東西方冷戰對峙。

四國外長會議破裂

京劇大師程硯秋逝世

程硯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10日),是中國京劇四大名旦之一,以幽怨婉轉的唱腔聞名,創立了程派藝術

代表劇目包括:

  • 《荒山淚》
  • 《文姬歸漢》
  • 《竇娥冤》
  • 《鎖麟囊》

程硯秋一生致力於京劇藝術的創新與發展,他的藝術成就影響深遠,至今仍為京劇界尊崇。

京劇大師程硯秋逝世

交通大學成立

1921年3月10日,交通部合併多所學校,正式成立交通大學,由葉恭綽擔任首任校長。學校設有大學部、大專部及附屬中學,成為中國近代工科教育的重要基地。

《新月》雜誌創刊

1928年3月10日,《新月》雜誌由徐志摩、羅隆基、胡適、梁實秋等人創辦,成為新月派的代表刊物,致力於推動現代文學與思想自由

然而,1931年徐志摩不幸墜機身亡,新月社元氣大傷,刊物逐漸衰落,最終於1933年6月停刊。儘管如此,《新月》雜誌對現代詩歌、散文、評論等領域的影響深遠,至今仍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新月》雜誌創刊
相關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