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公布川震遇難學生名單
2010年4月5日清明節,當代藝術家艾未未在網絡上公布了2008年四川512地震中遇難學生的名單,共5,212人,作為「2010清明祭」的一部分,呼籲社會正視真相,並悼念因「豆腐渣」校舍倒塌而失去生命的孩子們。
當天,艾未未親赴四川,緬懷這些罹難學生。而在網絡上,這份名單迅速被廣泛轉載,激發眾多網友自發參與紀念活動——有人撰文悼念、有人舉辦燭光追思會、有人手持印有遇難學生名字的展板拍照,以示哀悼。
地震災難帶來的不是單純的天災,而是人禍。許多罹難學生的家長認為,奪走孩子生命的並非地震本身,而是偷工減料的校舍工程。
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逝世
1975年4月5日,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在臺北陽明山官邸病逝,享年88歲。臺灣政府新聞局隨即發佈公報,並宣布從4月6日起進入為期一個月的國喪期。
蔣介石的靈柩暫厝於桃園慈湖行館,經防腐處理後,身穿長袍馬褂,胸前佩戴勳章,安放於黑色大理石棺內,停放於正廳。廂房則保持其生前臥室的原貌,以示緬懷。
1976年:「四·五」事件爆發
1975年,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遭到批判,次年初周恩來去世。百姓不滿文革,於1976年清明節前後,自發前往天安門廣場悼念周恩來,並藉機表達對毛澤東「文化大革命」的不滿。
這場自發的群眾運動遭到中共高層鎮壓,官方定性為「反革命事件」,許多參與者被捕,鄧小平也因此再次被撤職。此事成為後來「文革結束」的重要轉折點。
蔣介石下達討伐令,閻馮戰爭爆發
1930年4月5日,蔣介石下令討伐閻錫山、馮玉祥,爆發軍閥混戰。戰爭持續至9月,張學良宣布支持蔣介石,率軍入關佔領平津,最終在11月閻、馮聯軍戰敗。
這場內戰雖然鞏固了蔣介石的政權,但也加劇了軍閥之間的矛盾,為後續的中國內戰埋下伏筆。
印度試射「烈火三型」導彈,射程超過3000公里
2007年4月5日,印度成功試射「烈火三型」(Agni-III)洲際彈道導彈,其射程超過3000公里,能覆蓋亞洲和中東大部分地區,並可攜帶核彈頭。
印度國防部表示,這次試射完全符合技術規範,標誌著印度在戰略武器研發上的重大突破,並進一步強化其軍事威懾力。
麥克阿瑟將軍逝世
1964年4月5日,美國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去世,享年84歲。他是二戰期間盟軍的重要將領之一,也是韓戰的重要軍事指揮官。
麥克阿瑟曾主張將韓戰擴大至中國東北,並建議中華民國國軍投入韓戰對抗中共。然而,這一計畫遭到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否決,最終導致他在1951年4月被免職,返回美國。
他在美國國會發表著名演說:「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表達對未能取得韓戰勝利的遺憾。
1981年:中國國民黨召開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1年4月5日,中國國民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此次大會的核心議題是「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重申國民黨對「統一中國」的立場,並通過相關決議案。
中共武警部隊成立
1983年4月5日,中共武裝警察部隊正式成立,設立省、市、區級武警總隊,並向基層單位擴展。
這支部隊後來成為中共維穩的重要力量,主要執行反恐、維安、鎮暴等任務。
指揮大師卡拉揚誕生
1908年4月5日,奧地利指揮大師赫伯特·馮·卡拉揚出生於薩爾茨堡。他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交響樂指揮家之一,曾擔任柏林愛樂樂團的終身指揮。
他曾指揮維也納愛樂、倫敦交響樂團、巴黎管弦樂團等國際知名樂團,對古典音樂的演繹影響深遠。
世界最長吊橋——日本明石海峽大橋通車
1998年4月5日,世界最長的吊橋——日本明石海峽大橋正式通車。
這座大橋連接神戶與淡路島,全長3,911米,主橋墩間距達1,991米,是世界上跨度最長的吊橋之一,至今仍為日本的重要交通樞紐。
張國燾脫離中共,逃離延安
1938年4月5日,中共高層張國燾在陝西祭黃帝陵後,逃離延安,並於7日抵達武漢,發表《敬告國人書》,公開指責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不以國家利益為重,宣布脫離共產黨。
這一事件標誌著中共內部權力鬥爭的激化,張國燾最終在中共歷史中被徹底邊緣化。
抗日將領宋哲元病逝
1940年4月5日,前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哲元病逝於四川綿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