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簽訂
1894年爆發的甲午戰爭中,清朝在與日本的海陸對戰中節節敗退,國力與軍事劣勢暴露無遺。1895年3月19日,清朝代表李鴻章攜同兒子李經方與顧問團百餘人抵達日本馬關(今下關市),展開和談。儘管李鴻章在談判期間遭槍擊受傷,但談判仍持續進行。
1895年4月17日,雙方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條約內容嚴苛:清朝承認朝鮮「完全自主」,實際上放棄其宗主權;割讓遼東半島、臺灣、澎湖群島予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並開放沙市、重慶、蘇州與杭州等口岸;允許日本人在華投資設廠。
這份條約不僅象徵清政府的戰敗與喪權辱國,更為中國帶來空前的外交危機與民族危機,激發之後一連串改革與革命的動能,也加速了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的劇變。
日本侵華論述:天羽聲明發表
1934年4月17日,日本外務省情報部長天羽英二公開發表具代表性的「天羽聲明」,聲稱日本在東亞有「特殊責任」,應與中國維持「特殊關係」。該聲明強調,維護東亞和平秩序是日本單方面的責任,不容他國干涉,並警告中國若採「以夷制夷」策略,日本將毫不猶豫予以打擊。
此外,天羽聲明也對國際社會警告,不得以「援助中國」為名介入中日之間的問題,否則日本將視其為敵對行為。
該聲明為日後全面侵華奠定輿論與法理基礎,是日本對外擴張政策的具體化,更顯露出當時日本軍國主義正全力推進其對東亞霸權的構想。
尤里卡計畫提出:歐洲自主科技聯盟誕生
1985年4月17日,法國總統密特朗於內閣會議中提出建立「歐洲研究協調機構」,即「尤里卡計畫」(EUREKA),作為對美國1983年「星戰計畫」的戰略回應。尤里卡旨在透過歐洲各國合作,在高科技領域(如電腦、自動化、通訊、生物科技與材料科學)進行非軍事性研發,提升歐洲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自主性與創新能力。
該計畫迅速獲得歐洲17國支持,後來土耳其也加入,使成員國增至18國。尤里卡標誌著歐洲走向團結自主技術發展的一大步,也是當代跨國科技合作的範本之一。
陳紹基案:澳洲法院准許缺席審判
2007年4月17日,澳洲新南威爾斯州最高法院針對前中國廣東省政法委書記陳紹基的酷刑罪指控,批准兩名法輪功受害者提出的缺席審判申請。陳紹基在2006年訪問悉尼期間被遞送起訴狀,內容指出他涉嫌在1999年起中共對法輪功的迫害中扮演關鍵角色,對64名受迫害致死者負有直接責任。
由於陳未出庭,亦未指派律師代表出席,法院同意原告的訴求。法律代表指出,兩名受害者不僅為自身控訴,也代表數以百萬計在中國遭受迫害的法輪功修煉者。這起案件成為國際社會關注中國人權議題的重要案例。
薩達姆政權罪證曝光:庫爾德人集體墓穴現身
2003年4月17日,BBC報導,在伊拉克北部城市基爾庫克郊外發現至少2,000個無名墳墓。這些墓穴被認為是薩達姆政權在1980年代末「安法爾行動」中,針對庫爾德族群進行種族清洗時所留下的證據。
伊拉克軍當年在庫德地區大肆逮捕平民,使用毒氣與屠殺手段,據估計至少造成10萬人喪生。這批墓穴的發現,成為揭露薩達姆政權殘暴行徑的重要證物,也為後來對薩達姆戰爭罪行的審判提供重要參考。
電學奠基人本傑明‧佛蘭克林逝世
美國國父之一、本傑明‧佛蘭克林於1790年4月17日在費城辭世,享年84歲。他在1740年代開始系統研究電現象,透過知名的風箏實驗證明雷電屬於電能,開創電學研究的基礎。他的著作《電學的實驗與觀察》成為電學理論的經典。
除科學成就外,佛蘭克林亦是外交家、印刷商、作家與政治思想家,曾參與起草《獨立宣言》,並促成法美同盟。他的多元貢獻使他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受尊崇的先賢之一。
蘇聯領袖赫魯雪夫誕辰
赫魯雪夫於1894年4月17日出生於俄羅斯庫爾斯克省,是蘇聯史上重要的領導人之一。他於1953年繼史達林之後出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1958年兼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成為實際最高領導人。
赫魯雪夫推動「非史達林化」、提出和平共處政策,並因古巴飛彈危機與美國對峙而為世界所矚。他在1964年被勃列日涅夫等人政變罷黜,1971年病逝。他的領導時期,被視為蘇聯冷戰時期的轉折階段。
金融巨鱷J.P.摩根誕辰
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P. Morgan)於1837年4月17日誕生於美國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德。他是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最具影響力的銀行家與工業資本家之一。
摩根善於掌控時機與風險管理,在美國南北戰爭後迅速崛起,後來創辦摩根財團,整合鐵路、鋼鐵、能源等產業,並在1907年金融危機中出手救市,穩定市場。摩根的財團最後形成美國兩大壟斷資本集團之一,對現代美國金融體系有深遠影響。
韓國大法院終審:兩位前總統被判刑
1997年4月17日,韓國大法院針對前總統全斗煥與盧泰愚的軍事叛亂與貪污案件作出終審裁決。全斗煥被判無期徒刑,盧泰愚判刑17年,兩人並被追繳數千億韓元非法財產。
兩人涉及1979年「12.12軍事政變」與1980年「光州事件」的大規模屠殺,判決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雖然該年12月兩人被時任總統金泳三特赦,但追繳金未獲豁免。這是韓國歷史上首次前總統因違憲政變被定罪的重大事件,對民主轉型影響深遠。
法國驅逐托洛斯基出境
蘇聯革命家李奧·托洛斯基自斯大林掌權後被迫流亡各國,最終在1934年4月17日遭法國政府以「危害公共秩序」為由驅逐出境。原因是他在法國仍持續與共產國際接觸,並計畫建立第四國際,鼓吹全球革命。
托洛斯基的思想深刻影響世界左翼政治,但也招致強烈敵意,最終於1940年在墨西哥被史達林派遣的刺客暗殺身亡。
德克薩斯港大爆炸:美國史上最致命工業災難
1947年4月17日,停泊在美國德州港口城市德克薩斯港的法國貨輪「格蘭坎號」因船上大量硝酸銨起火後引爆,隨即引發連鎖爆炸,造成當地化工廠與港口倉儲全面燃燒。
這場災難持續燃燒三日,波及整個港區,導致至少377人死亡,2,000多人受傷,並震碎數百公里外的建築物玻璃。是美國史上最嚴重的工業事故之一,也促使日後化學品安全管理政策全面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