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5月1日)

袁世凱頒佈《中華民國約法》

1914年5月1日,袁世凱正式廢除《臨時約法》,改而頒佈《中華民國約法》,史稱「袁記約法」,共10章68條。新約法取消責任內閣制,將原屬國會與內閣的監督權力收歸總統一人之手,建立「總統集權」體制,為其稱帝奠定政治基礎。此舉象徵民國短暫的憲政實驗進入專制倒退的時期,引發社會與各界知識分子強烈不滿。

中國軍隊發動南昌會戰

1939年5月1日,抗戰期間,蔣介石下令各部隊攻打日軍控制下的南昌,要求5日前奪回該城。南昌會戰期間,國軍損失慘重。5月6日,第二十九軍軍長陳安寶率部衝鋒,在與日軍白刃戰中中彈殉國。由於日軍援軍抵達,國軍進攻受挫,最終於5月9日宣佈停攻。這場會戰顯示日軍南方戰線的防禦堅固,也暴露國軍戰力上的劣勢與後勤不足問題。

上海舉行萬人大會聲討袁世凱

1913年5月1日,上海社會黨、自由黨、工黨等政團聯合發起公民大會,聲討總統袁世凱暗殺國民黨領袖宋教仁及擅自借貸外債等行為,吸引超過三萬人參加。大會提出五項決議,呼籲國會彈劾袁世凱,交由副總統代理總統職權,並要求拒絕履行未經國會批准的巨額外債。這場示威為當時中國憲政運動留下重要歷史印記。

中國代表抗議巴黎和會將山東讓與日本

1919年5月1日,英國外交大臣向中國代表施肇基與顧維鈞通報巴黎和會的決議,山東的德國特權將讓與日本。中國代表團隨即提出強烈抗議。5月6日,陸征祥於會上公開表示失望與不滿,並提出保留意見。該決議無視中國參戰盟國地位,並直接導致「五四運動」爆發,成為近代中國民族主義與現代思想的轉折點。

中共提出召開新政協會議

1948年5月1日,中共領導人毛澤東致電民主人士李濟深、沈鈞儒,提出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呼籲民革、民盟與共產黨合作籌建新政府。此舉被視為中共在奪取政權過程中推行統戰策略的具體表現,為隔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鋪平道路。

作曲家安東寧.德沃夏克逝世

捷克民族樂派代表人物德沃夏克於1904年5月1日辭世,享年63歲。他出身平民,自幼熱愛民間音樂,代表作包括《新世界交響曲》、《斯拉夫舞曲》、《大提琴協奏曲》、《水仙女》等。他的音樂融合民族風格與浪漫主義技巧,不僅受到歐洲樂壇重視,也為美國古典音樂的本土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納粹戰犯戈培爾自殺

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是希特勒最親近的助手之一,以操控媒體與製造謊言聞名。1945年5月1日,希特勒自殺隔日,戈培爾在柏林地堡中毒死六名子女後,與妻子一同自盡。他的死象徵納粹高層全面崩潰,為二戰歐洲戰場劃下終章。

卡斯楚宣布取消選舉制度

1961年5月1日,古巴領袖卡斯楚在首都哈瓦那舉行大規模集會,面對數十萬民眾高呼「不需要選舉」,正式宣布取消選舉制度,並建立共產黨領導下的單一政治體系。此舉標誌古巴從革命過渡至獨裁體制,長期與美國對立。

斯里蘭卡總統普雷馬達薩遇刺身亡

1993年5月1日,斯里蘭卡總統普雷馬達薩在可倫坡參加勞動節遊行期間遭遇自殺式炸彈攻擊,與其貼身護衛及至少25人當場死亡。攻擊被懷疑由泰米爾猛虎組織發動,是該國內戰期間影響最深遠的暗殺事件之一。

紐約帝國大廈落成典禮

1931年5月1日,帝國大廈在紐約正式剪綵啟用。大樓高381公尺(1245英尺),當時為世界最高建築。其頂部設有可供飛艇繫留的塔樓,象徵美國大蕭條時期仍能完成壯觀工程。帝國大廈後來成為美國經濟、文化與建築精神的象徵。

維權人士陳光誠入選《時代》百大影響人物

2006年5月1日,中國盲人維權人士陳光誠因揭露山東臨沂地區暴力計劃生育政策,入選《時代》雜誌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他在「英雄與先鋒」類別獲選,代表對人權與法律正義堅持的象徵,也使中國民權運動受到更多國際關注。

聯合國將1995年定為「國際寬容年」

1995年5月1日,聯合國大會正式決議將1995年訂為「國際寬容年」,鼓勵各國促進文化、宗教與族群間的理解與和平共處,強調教育對消除仇恨與偏見的重要性。該決議源自冷戰後全球衝突頻發的背景,期望為人類社會建立新的道德準則。

香港發生重大交通事故

2008年5月1日上午9時02分,香港西貢區一輛旅遊巴士於奧運聖火傳遞前一天在迴旋處翻覆,造成至少19人死亡、43人受傷。這起事故為當地近年來最嚴重之一,震驚社會,也讓即將進行的北京奧運聖火傳遞活動蒙上陰影。

台灣失業勞工五一遊行爭取工作權

2001年5月1日,台灣勞動節期間,因經濟不景氣導致失業人數激增,失業勞工走上街頭,呼籲政府重視就業問題,提出保障工人權益的訴求。部分立委亦加入遊行,象徵對基層民意的回應,也反映勞動市場與社會保障制度亟待強化。

相關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