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俄封鎖西柏林,美國啟動「柏林空運行動」
1948年6月24日,蘇聯關閉進入西柏林的所有公路、鐵路和運河交通,切斷西方國家對西柏林的陸路補給,企圖迫使西方盟軍撤出柏林。蘇聯還於翌日禁止向西柏林輸送糧食與燃料,使城市陷入危機。為了維持柏林居民生計,美國與英國隨即啟動「柏林空運行動」(Operation Vittles),於1949年1月30日由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正式宣布全力空運糧食、燃料和物資進入柏林。至1949年10月31日封鎖結束前,盟軍共進行277,569次飛行,運送物資達232.5萬噸,展現了冷戰期間西方對抗封鎖與擴張主義的重要行動。
中蘇兩黨關係公開破裂
1960年6月24日,社會主義陣營的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召開會議,中共由彭真率代表團出席。會議前夕,蘇共中央突然向中共中央發出措辭強硬的通知書,針對意識形態與國際政策分歧表態。會議期間,雙方在「和平共處」、「社會主義建設模式」、「世界革命方式」等議題上激烈爭辯,蘇中兩黨矛盾公開化,標誌著中蘇關係正式破裂,進一步加深社會主義陣營的分裂。
法國總統以色列訪問驚魂
2008年6月24日,法國總統薩科齊與妻子卡拉結束三天對以色列的正式訪問,準備從本古里安國際機場登機返回巴黎時,送行儀式中突然傳出槍響,安全人員立即護送兩人上機避險。事後確認是以色列安全警衛舉槍自盡,距離專機僅100至200米,並無暗殺行為,事件突顯以國安全風險及國際訪問敏感度。
拿破崙遠征俄國慘敗
1812年6月24日夜,拿破崙率領約60萬大軍橫渡涅曼河進攻俄國,開始俄國戰役。俄軍採取焦土政策,一路撤退,燒毀村莊糧草以削弱法軍補給。9月7日雙方在波羅希諾爆發激烈會戰,法俄雙方投入十多萬士兵,戰鬥持續十數小時,傷亡共達7至8萬人。拿破崙雖勝但損失慘重,後於9月14日佔領莫斯科,但未能迫使俄國議和,補給困難且寒冬將至,最終於10月開始撤退,在極寒與俄軍游擊攻擊中損失慘重,導致拿破崙帝國元氣大傷,成為拿破崙走向衰亡的重要轉捩點。
1911年 – 電影首次在中國民間公開放映
1896年,上海少數上流社會曾觀賞法國短片電影,但未向公眾開放。1911年6月24日,西班牙人雷瑪斯在上海虹口建成虹口大戲院,正式向中國普通民眾公開放映電影,標誌中國電影進入民間娛樂生活的開端。當時上海自治公所針對電影放映規定男女分座、禁止淫褻影片、放映不得超過午夜十二點等規範,顯示早期社會對新興娛樂形式的態度與管理。
美國前總統克利夫蘭逝世
格羅弗·克利夫蘭(Grover Cleveland)是美國第22任與第24任總統,也是唯一一位非連任但兩度當選總統的領袖,任內推動公務員改革與財政保守政策。1908年6月24日,克利夫蘭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家中去世,享年71歲。
《申根協定》簽署
1985年6月24日,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與盧森堡五國在盧森堡申根簽署《申根協定》,決議逐步取消成員國間邊境檢查與旅行限制,實現人員自由流動,奠定歐洲區域一體化的重要里程碑。1995年正式生效後,申根區逐步擴展,成為歐盟最具影響力的政策之一。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誕生,1972年逝世
川端康成以細膩的文筆與淡泊的哀愁風格聞名,1926年發表《伊豆的舞孃》成名,後陸續創作《雪國》《古都》《千隻鶴》等經典作品,1968年憑藉《雪國》等作品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日本首位獲此殊榮的作家。1972年6月24日逝世,享年73歲。
紐約「斯洛克姆將軍號」失火釀千人傷亡
1904年6月24日,載有遊客的「斯洛克姆將軍號」蒸汽船在紐約東河航行時起火,船長決策失誤未即時靠岸,反而駛向北兄弟島,延誤救援時機,火勢迅速蔓延。此次事故造成至少693人死亡,實際死亡人數估計超過1000人,多數是婦女與兒童,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船難之一。
羅振玉逝世
羅振玉(1866-1940),字叔言,近代甲骨學與金石學大家,長年致力於甲骨文整理研究,出版多部甲骨文考釋著作,對中國古文字學研究影響深遠。1940年6月24日於日本去世,享年74歲。
神父雷鳴遠去世
雷鳴遠(味增爵),比利時籍天主教神父,1901年來華傳教,1927年加入中國籍,曾捐資抗戰,組織救護隊協助抗戰傷患與保護難民,1940年6月24日於重慶去世。
以色列宣稱具備製造核彈能力
1981年6月24日,以色列國防部長摩西·達揚宣布,以色列擁有製造核彈的能力,但除非阿拉伯國家率先發展核武,以色列不會主動製造核武器,反映中東局勢的敏感與以色列安全戰略立場。
台灣陽明山遊覽車墜谷釀9死
2007年6月24日傍晚,台北市陽明山仰德大道發生嚴重車禍,一輛遊覽車疑因煞車失靈追撞前方小客車後翻落100公尺深山谷,造成9人死亡,事故引發對老舊遊覽車安全與山區道路交通管理的討論。
曾蔭權宣誓就任香港特首
2005年6月24日,曾蔭權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宣誓就任,成為香港回歸中國後第二任行政長官,任內關注經濟民生發展及保持香港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