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獨立日
北美13個殖民地於1775年爆發獨立戰爭,成立「大陸軍」由喬治·華盛頓任總司令。1776年7月4日,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布脫離英國,建立美利堅合眾國。《宣言》強調「人生而平等,擁有生命、自由與追求幸福的不可剝奪權利」。1781年英軍在約克鎮戰敗,1783年簽訂《巴黎和約》正式承認美國獨立,成為美洲首個資產階級共和國,7月4日被訂為美國國慶。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1904年7月4日清晨,273名貢士進入保和殿參加殿試,進行中國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當天上午10時,貢士們依照五六百字的時務策題,撰寫約2000字的對策文,至日暮交卷。此次殿試的前三名為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次年清廷廢除科舉制度,甲辰科成為中國千年科舉制度的終結篇。
國民軍誓師北伐
1926年7月4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表《為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宣言》。7月9日,蔣介石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名義正式宣告北伐開始,北伐軍兵分三路:西路軍攻兩湖直指武漢、中路軍進攻江西孫傳芳部、東路軍攻浙閩;第五軍留守廣州。北伐旨在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實現國家統一。
毛澤東與黃炎培談「歷史週期率」
1945年7月4日,毛澤東邀請黃炎培等人在延安會談。黃炎培提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週期律問題,指出歷朝政權無法擺脫盛衰循環。毛澤東回應稱「我們找到了新路,那就是民主」,認為唯有人民監督政府才能防止腐敗與衰敗。然而諷刺的是,中共奪權後實施專制統治,並未能跳脫歷史週期律。
日俄簽約侵奪「滿洲」
1910年7月4日,日本與俄國簽訂第二次《日俄協定》及密約,聲稱共同維持「滿洲現狀」,若在中國東北的「特殊利益」受第三國威脅(主要指美國),兩國將合作應對。此舉強化了日俄在東北的侵略與勢力範圍瓜分,侵犯中國主權。
菲律賓獨立
根據1934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泰丁麥克杜菲法案》,菲律賓成立自治政府,規定十年後獲取獨立。1935年11月自治政府成立,1946年4月大選中曼努埃爾·羅哈斯當選總統,同年7月4日美國正式承認菲律賓獨立,成立菲律賓共和國,結束長達48年的美國殖民統治。
赫澱戰役
1187年7月4日,埃及尤布王朝統治者薩拉丁在赫澱高地對十字軍發動決戰,徹底擊潰十字軍主力,俘虜耶路撒冷國王居伊,結束十字軍東侵的高峰期,為伊斯蘭世界收復耶路撒冷奠定基礎。
「火星探路者」成功登陸火星
1998年7月4日,美國「火星探路者」探測器歷時7個月、飛行4億公里後成功登陸火星,並釋放機器人進行地表探測,發回1.6萬幅火星照片、26億比特科學資料和1.5萬次岩石與土壤化學分析,成為當時最成功的火星探測任務之一。
居里夫人逝世
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化學獎得主、著名科學家居里夫人(瑪麗·居里),因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於1934年7月4日逝世,享年66歲。她一生致力於鐳與放射性研究,對人類科學發展貢獻深遠。
茅盾誕生
中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其小說《子夜》、《林家鋪子》及文學評論影響深遠,晚年全集共計40卷,為現代中國文學發展的重要推手。
太平洋海底電纜投入使用
1903年7月4日,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透過新鋪設完成的太平洋海底電纜向菲律賓總督發出國慶賀電,僅用時9.5分鐘完成,標誌著跨太平洋即時通訊時代正式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