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神話-神明的生日

關聖帝君飛昇【農曆正月十三日】

關聖帝君,又稱協天大帝、文衡聖帝、關帝爺、帝君爺、關公、恩主公、恩主等,在佛教中被尊為「伽藍菩薩」,作為護法神之一。關聖帝君的信仰跨越多個領域,涵蓋文昌神、武神、財神等身份,成為讀書人、軍警、商人,甚至幫會的重要主神。在臺灣,部分信仰團體更進一步將關聖帝君昇格為玉皇大帝,象徵至高無上的權威。

歷史淵源與神化過程

關聖帝君的歷史記載可追溯至《三國志》。關羽,東漢末年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臨猗縣)人,當時黃巾之亂四起,各地軍閥並立。劉備、關羽與張飛因共同抗擊亂世而結義金蘭,開啟了傳奇的歷程。關羽忠於劉備,即使成為曹操的俘虜,仍不改忠誠,擊敗顏良、文醜後,毅然歸還劉備。這份忠義精神成為後世神化他的基石。

關羽生前英勇善戰,最終鎮守荊州時,被東吳孫權與曹操聯手擊敗,遭俘後斬首。他的死不僅改變蜀國命運,也成為後世傳頌的忠義悲劇。隨著《三國演義》與戲曲的流傳,關羽的形象從歷史名將轉變為被神話化的英雄。

關聖帝君的信仰起源與發展

關聖帝君的信仰起源於其生前的影響力,並逐漸在佛道信仰中發展。據傳,他死後顯靈於佛教天台宗祖師智顗(538-597)面前,尋找自己的頭顱,最終在智顗的開導下皈依佛門,成為佛教護法神。根據唐代碑文記載,中唐時期關羽已正式成為佛教護法神之一。

道教方面,宋真宗(1014年)時,道士王欽若創造「張天師召關羽驅逐蚩尤」的傳說,並封關羽為崇寧真君。到了宋徽宗時期,他進一步被加封為「忠惠公」,後來陸續升格,到南宋時已成為「英濟王」。歷經元、明、清三代,關聖帝君的地位越來越崇高,在清朝時被正式尊封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成為軍人的守護神,並且武廟遍佈全國。

臺灣的關聖帝君信仰

關聖帝君的信仰在臺灣發展深遠,最早可追溯至明鄭時期,當時已有至少八座關帝廟,其中最早的是台南大關帝廟。到了日治時期,全臺已有約132座關帝廟,但因涉及民族意識,日本政府在1937年皇民化運動期間,強制拆除全臺約57座關帝廟。1945年臺灣光復後,關聖帝君信仰再度興盛,1959年統計時,全臺已有192座關帝廟,影響力遍及各地,如台北行天宮,即便建於1932年,至今仍香火鼎盛。甚至遠在東沙島,亦有關帝廟——大王廟,由駐軍供奉,可見關聖帝君的信仰已深入華人世界各個角落。

關聖帝君的影響與現代信仰

關聖帝君不僅是軍人的守護神,更被商人奉為財神,讀書人奉為文昌神,幫會、社團則視其為忠義象徵。隨著時代變遷,他的信仰從傳統廟宇擴展至全球,許多華人社群成立關聖帝君的宗教團體,如「中華道教關聖帝君弘道協會」,致力於弘揚忠義精神。

今日的關聖帝君信仰不僅是宗教儀式,更蘊含著忠誠、正義、信義與勇氣的價值觀,影響著華人世界的道德與文化傳承。

關聖帝君
三國志
三國演義
關羽
玉皇大帝
伽藍菩薩
相關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