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4月10日)

隋朝滅亡,隋煬帝被弒

公元618年4月10日,隋朝在經歷多年動盪後走向終結。隋煬帝楊廣雖有大運河等政績,但勞民傷財、窮兵黷武,三次東征高句麗皆失敗,引發各地叛亂。當日,親信大臣宇文化及在江都宮發動兵變,縊殺隋煬帝,結束了隋朝38年的統治。這一政變為唐朝的崛起鋪平道路,開啟中國歷史的新篇章。

英國國會通過對華戰爭案,鴉片戰爭逼近

1840年4月10日,英國下議院通過軍費案與賠償要求,為出兵中國鋪路。該年3月英政府已在下院宣布遠征中國意圖,並於4月7日至9日展開激烈辯論。此舉正式確立對清帝國的軍事行動,成為日後第一次鴉片戰爭(又稱中英戰爭)的導火線,改寫了東亞近代歷史格局。

新聞巨擘約瑟夫‧普利策誕生

1847年4月10日,約瑟夫‧普利策出生於匈牙利的猶太家庭,後移民美國。他白手起家、投身報業,提出「新聞要真實、準確、簡潔、通俗」的原則,改革新聞寫作方式,強化社論與報業道德。普利策不僅壯大了《紐約世界報》,更於晚年捐贈巨款創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設立「普利策獎」,成為新聞界的最高榮耀。

鐵達尼號展開悲壯處女航

1912年4月10日,號稱「永不沉沒」的豪華郵輪鐵達尼號從英國南安普敦啟航,準備橫渡大西洋前往紐約。這艘載有超過2200名乘客與船員的巨輪,4月14日晚間撞上冰山,15日凌晨沉沒於冰冷海域,造成超過1500人罹難。這場世紀災難引發全球震驚,也促成日後國際海上安全制度的改革。

哈馬舍爾德當選聯合國秘書長

1953年4月10日,瑞典經濟學家兼外交官達格·哈馬舍爾德被任命為聯合國第二任秘書長。他以冷靜果斷著稱,積極調解國際衝突,包括中東戰爭、蘇伊士運河危機、剛果危機等,建立起聯合國維和部隊的先例。1961年他在飛往剛果途中遇空難殉職,身後獲追授諾貝爾和平獎。

日本明仁太子與平民美智子結婚

1959年4月10日,日本皇太子明仁(後為上皇)與正田美智子小姐舉行婚禮。正田出身平民家庭,是日本皇室首位來自平民階層的王妃,此舉打破傳統、開創先例,引發全國矚目。婚禮廣播創下歷史收聽紀錄,也象徵戰後日本社會階層的流動與皇室形象的現代化。

長尾鯊號潛艇沉沒,美軍史上最慘海難

1963年4月10日,美國「長尾鯊號」(USS Thresher)核潛艇在大西洋進行潛航測試時不幸失事,艇上129名軍官與技術人員全數罹難。事故後,美軍啟動「潛艇安全計畫(SUBSAFE)」,徹底改革潛艇設計與檢測流程,提升後續核潛艇的安全標準。

美蘇簽署禁止生物武器公約

1972年4月10日,《禁止生物及毒素武器公約》(BWC)在美國、英國與蘇聯三地同時開放簽署,當日由美蘇正式簽署。該公約禁止發展、生產與儲存生物武器,是全球第一部禁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多邊條約。這項協議是冷戰期間軍備控制的重要里程碑。

鄧小平批「兩個凡是」,改革開放起手式

1977年4月10日,鄧小平致信中共中央,公開批評當時的「兩個凡是」方針,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都始終不渝地遵循」。這封信成為鄧小平重掌大權、推動改革開放的關鍵轉折,象徵中國開始走向務實現代化路線。

坦博拉火山大爆發,全球氣候異常

1815年4月10日,印尼松巴哇島上的坦博拉火山猛烈爆發,為人類歷史上最猛烈的火山災難之一。爆發聲遠達2000公里外的蘇門答臘,約7萬人死亡,並造成大量火山灰遮蔽日照,導致1816年全球氣溫驟降、農作失收,被稱為「無夏之年」。

詩人拜倫病逝希臘

1824年4月10日,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喬治·戈登·拜倫在希臘病逝,享年36歲。他曾熱情投身希臘獨立戰爭,並留下《恰爾德·哈樂德遊記》、《唐璜》等名作,影響歐洲文學深遠。他的反叛精神與憂鬱氣質塑造出「拜倫式英雄」典型。

北愛達成和平協議

1998年4月10日,英國、愛爾蘭與北愛各政黨經22個月談判,最終達成《貝爾法斯特協議》(又稱《耶穌受難日協議》)。協議內容包括成立108人議會、權力共享、釋放政治犯與南北合作機制,標誌著北愛爾蘭衝突邁入和平新局,是當代衝突調解的典範。

隋煬帝
鐵達尼號
明仁太子
鄧小平
相關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