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8月23日)

法國艦隊襲擊福建水師,馬尾海戰爆發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南洋水師被命駐守上海,以防範法軍攻來。不久得知法艦即將來臨,遂南下返回馬尾。7月12日,法國中國海艦隊8艘戰艦抵達閩江江口,停泊在羅星塔,封鎖港口外海。然而主掌水師的船政大臣何如璋和海防事宜大臣張佩綸卻試圖避戰,故福建船政水師始終退守港口,未發動任何攻擊。

法國遠東艦隊有10艘,總噸位約15,000噸,裝備火炮77門,而福建船政水師雖有11艘,但總噸位僅9,800餘噸,裝備火炮50餘門。福建船政水師的軍艦大都採用立式蒸汽機,易於被摧毀,且裝備的火炮多為前膛炮,既無裝甲,威力和射速均不如法國軍艦的後膛炮,更不利的是,法國艦隊還裝備了當時的新式武器——機關炮和魚雷,軍事力量對比懸殊。

1884年8月22日,法國海軍部長命令遠東艦隊攻擊清朝水師,摧毀福建沿岸海防設施。8月23日清晨,孤拔率領伏耳達號等6艘戰艦發布信號準備開戰。23日上午,何璟接到駐福州領事戰書後,竟然對水師官兵封鎖消息,不准請戰官兵“輕舉妄動”,而寄希望於乞求法軍延期進攻。下午一點過,法艦向福建水師發炮進攻。福建水師在未作任何戰守準備的情況下倉促還擊。多數艦只還未起錨,便被法軍優勢炮火擊傷、擊沉。海戰不到30分鐘,福建水師兵艦11艘,運輸艦19艘,全數被擊毀。官兵陣亡521人,傷150人,下落不明者51人。法軍中,5人被擊斃,15人受傷。海戰同時,法軍還摧毀了洋務派經營了近20年的福州造船廠和兩岸炮台及無數民房。馬尾戰敗,南洋水師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中國東南沿海與台灣海峽的海權拱手讓給法軍。

200萬人牽起600公里長的人鏈,紀念被蘇聯占領50周年

在立陶宛的維爾紐斯大教堂前,有一塊別致的地磚,上面寫著「Stebuklas」(意為「奇蹟」)。這塊地磚紀念1989年8月23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三國人民發起的人鏈運動。當時,這三個國家在蘇聯統治下已經達50年。在約520萬人口的三國中,有200萬人響應,形成了一條長達600公里的人鏈,從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延伸至拉脫維亞的里加,直達立陶宛的維爾紐斯大教堂廣場。參與者們高唱國歌並齊聲呼喊:“我們愛我們的國家,我們要成為有尊嚴的人,我們不要共產黨統治!”

日本炮轟青島,正式向德國宣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利用歐洲各國無暇東顧的機會,8月23日,日本對德國宣戰,陸、海軍部隊同時展開軍事行動。9月7日,日軍完成在山東半島北岸龍口的登陸作戰,隨後分三路進攻青島。11月7日,德軍投降,日軍占領青島和膠州灣。1915年1月18日,日本政府向中國袁世凱政府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終因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和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而未能得逞。

日機轟炸上海,平民死傷無數

1937年8月23日下午1時,日軍對上海進行轟炸。一枚炸彈直接墜落在先施公司三層陽台上,造成超過700人死傷。28日下午2時許,在上海南站,“敵機十二架,在南站附近共投下8枚炸彈,造成六七百人死傷。”31日,在楊行汽車站等候離開上海的難民和傷兵200多人,全數遇難。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

希特勒希望攻擊波蘭,並避免東西夾擊,因此指示外長里賓特洛甫前往蘇聯和談。蘇聯希望希特勒先攻打英法,以換取時間,也希望通過和談。1939年8月23日,雙方在莫斯科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日軍包圍香港

1939年8月13日,日軍為了切斷中國軍隊的補給線,令第十八師團在珠江口的虎門集結,準備攻擊深圳,並通知英國當局不要妨礙日軍行動。8月23日,日軍1600餘人集結在寶安威脅香港。香港當局從新加坡調來100架飛機增強防務,並徵集英籍華人擔任巡邏。次日,深圳的日軍增至4000人。25日,日軍出動40餘艘大小艦船封鎖港口,港粵交通完全中斷,香港英海軍當局決定封鎖海面。

羅馬尼亞起義

1940年,安東內斯庫取代國王建立了法西斯政權。他在同年10月允許德軍進駐羅馬尼亞。1944年8月23日,羅馬尼亞共產黨發起武裝起義,組建了由康.塞納特斯庫領導的新政府。

庫爾斯克戰役結束

1943年初,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後,乘勝進攻,收復大量失地。然而德軍在敗退的同時,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帥開始策劃反擊。他主動放棄了一些重要據點,引誘蘇軍深入,蘇軍在不斷進攻中,戰線越拉越長,而德軍則趁機完成了兵力的集結。2月19日,曼施坦因指揮剛組建的南方集團軍群對頓涅茨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蘇聯西南方面軍發動反擊,到3月2日,西南方面軍遭到重創,第5集團軍被摧毀。3月6日,德軍開始對哈爾科夫發動進攻,3月14日,蘇軍被迫放棄一個月前剛剛攻佔的哈爾科夫,撤退至庫爾斯克南面的奧博揚地區。蘇軍調集第1坦克集團軍從列寧格勒南調,另外第21和第64集團軍也從斯大林格勒調往此方向,戰線稍趨穩定。庫爾斯克戰役中,雙方集結了大量軍隊和裝備。德軍投入:90萬人、2,700輛坦克、1萬門火炮、2,050架飛機。蘇軍投入:133萬人、3,600輛坦克、1.9萬門火炮、2,450架飛機。

德軍制定了以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發起的夾擊攻勢,目的是摧毀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代號為“堡壘”。7月4日夜,蘇軍從捕獲的德軍士兵中得知德軍將於7月5日發動進攻,蘇軍於5日凌晨率先對德軍陣地進行炮擊,庫爾斯克會戰由此拉開序幕。會戰持續至8月23日結束,是二戰中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傷亡或失踪約50萬人,損失坦克約1,500輛、火炮約3,000門、飛機2,300架。蘇軍傷亡或失踪約86萬人,損失坦克6,064輛、火炮5,244門、飛機1,716架。蘇軍由此獲得了蘇德戰場的主動權。

八二三炮戰

1949年的古寧頭之戰,雖然中共全軍覆沒,但中共攻擊金門、渡海攻台的企圖絲毫未減。1958年8月23日,震驚世界的“八二三炮戰”展開。當日下午六時三十分,共軍集中各型火炮342門,對金門地區進行地毯式轟炸,彈如雨下,塵土飛揚,兩小時內連續發射了57,500餘發炮彈。24日,共軍更出動海、空力量加入戰鬥,但面對國軍海、陸、空三軍的聯合應戰,共軍始終未能如願。25日,共軍改為封鎖策略,加強炮擊,國軍炮兵也不甘示弱,展開反炮戰,進行制壓及破壞射擊,並因美方適時援助大口徑巨炮,更如虎添翼,對共軍造成了相當程度的重創。炮戰持續至10月6日,共軍炮擊數已達47萬餘發,仍未能實現封鎖金門的目標,中共最終宣告停火。44天的炮戰期間,金門地區每平方公里平均落彈3,160發,金門在每一寸土地都被炮火翻起的情況下仍能屹立不搖,也贏得了國際間的注目和讚揚。八二三炮戰也奠定了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地區的安定與繁榮。

鄧小平說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要永遠保留

1980年8月23日,意大利著名女記者法拉奇在採訪鄧小平時,鄧小平表示:“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要永遠保留下去。”鄧小平此言的目的是維護中共政權,包括他自己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