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民俗-儀式慶典

喜獲新生兒的古禮民俗——「抓周」真的準嗎?

在人生的旅程中,除了生與死這兩個關鍵時刻外,成年、結婚、生育也是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因此,這些人生大事往往會衍生出各種獨特的民俗禮儀,既豐富了這些時刻的內涵,也寄託了家人對新生命的祝福。

當家庭迎來新生兒時,從出生到周歲的這段時間裡,有許多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每一項都充滿了祝福與期待。本文就來探討傳統的新生兒禮俗,並深入剖析「抓周」這一古老的習俗,看看它到底有沒有道理。

喜迎新生——古代民間的慶祝儀式

一、做三朝——新生兒滿三日的歡慶儀式

三朝」是指新生兒出生滿三天時,家人會舉辦湯餅宴,邀請親朋好友前來祝賀,並正式向外界宣告新生命的降臨。

古人認為,嬰兒剛出生時身體嬌弱,容易受到邪氣侵擾,因此前三天不宜見外人。待三天過後,寶寶逐漸適應環境,家人才會舉辦「三朝宴」,與親友分享這份喜悅。

二、做滿月、做彌月——慶祝新生命的成長

滿月禮」或「彌月禮」是在新生兒出生滿一個月時舉行的儀式,這一天,家人會準備各種儀式來祈福。

1. 剃胎毛

在宋代,「洗兒會」是非常重要的滿月儀式。寶寶會被放入撒滿紅棗、彩錢、蔥蒜等吉祥物的香湯中洗浴,象徵洗去晦氣,迎來健康與福氣。洗浴後,長輩們會剃去孩子的胎毛(包括眉毛),這被認為可以讓頭髮長得更加濃密烏黑,同時也有去除「胎氣」的寓意。

2. 祭拜祖先

在福建、廣東和台灣等地,人們會準備紅蛋、壽桃、紅龜粿、雞酒等供品來祭拜祖先,向祖先報告新生命的誕生,祈求庇佑孩子健康成長。

3. 滿月酒與彌月禮

滿月這天,親友會帶著禮品來祝賀,主人家則會準備「滿月酒」款待客人。此外,父母會贈送親友油飯、紅蛋、雞腿等食物,以傳達喜悅之情。紅蛋象徵吉祥,雞腿則寓意孩子能夠勇敢堅強、事業有成

三、百日禮——新生兒的「百祿」

當嬰兒滿百日時,古人稱之為「百祿」,寓意百福齊來、長命百歲。

宋朝時,這一天會設宴款待親友,稱為「百蒣」。到了清朝,杭州的習俗是在百日這天祭神、剃髮,稱為「百祿頭」。這個儀式象徵孩子已經平安度過最脆弱的時期,迎來更穩定的成長階段。

「抓周」——試探孩子的未來志向

抓周」又稱「試兒」或「試晬」,是一項流傳千年的傳統習俗,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顏氏家訓》中記載,當孩子滿周歲時,家人會準備弓箭、紙筆、針線、食物、玩具等不同物品,讓孩子隨意抓取,從而推測其未來的性格與志向。

1. 抓周的物品與象徵意義

在不同時代,抓周的物品有所變化,但基本象徵如下:

  • 筆、書、墨:象徵學者,可能成為文人或官員。
  • 算盤、錢幣:象徵經商,預示孩子未來可能從商。
  • 弓箭、刀劍:象徵武將,可能成為軍人。
  • 蔥、芹菜:代表聰明勤奮,預示孩子未來聰慧。
  • 雞腿、食物:象徵衣食無憂,寓意富貴安康。
  • 印章、秤:代表公正、權力,可能成為官員或法官。

在宋代,抓周儀式還會擺放官誥(官職授命書),若孩子抓取,則預示未來可能當官。

歷史實例:「抓周」真的準嗎?

有趣的是,歷史上確實有一些名人「抓周」的預測準確無誤,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北宋開國功臣曹彬

曹彬抓周的故事

根據《玉壺野史》記載,曹彬滿周歲時,家人擺滿了百樣物品讓他抓周。他左手抓住干戈(武器),右手取俎豆(祭祀禮器),片刻後又拿起一方官印,對其餘物品毫無興趣。

後來,他果然成為宋朝開國名將,擔任樞密使,統領大軍,立下赫赫戰功,最終封為濟陽王,名留青史。這與他小時候抓取的物品竟然完全吻合,令人嘖嘖稱奇。

「抓周」是否準確?

雖然「抓周」被視為民俗活動,但其實它並不是絕對的命運決定因素。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嬰兒抓取物品的行為,可能與他當時的興趣、直覺或偶然因素有關,而並不代表他的未來發展方向。

不過,這項習俗確實反映了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並且能夠讓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其中,增進親子關係,也帶來一份美好的回憶。因此,無論結果如何,「抓周」仍然是一項充滿祝福與趣味的儀式

結語:傳統禮俗蘊含的智慧

「抓周」只是古代育兒文化的一部分,但它所反映的祝福、期許與家庭凝聚力,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價值。

古人常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論孩子抓取什麼,最重要的是後天的教育與努力。父母可以將這項習俗視為一種寓意美好的傳統活動,但最終孩子的人生,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些古老的禮俗不僅是文化的象徵,也蘊含著深厚的生活智慧。它們經過千百年傳承,至今仍在華人社會中佔有重要地位,足以證明其內涵並非迷信,而是一種歷史與人情味的結晶

曹彬
抓周
彌月
滿月
相關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