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哲學-歷史上的今天

歷史上的今天(4月24日)

哈勃望遠鏡聚焦馬頭星雲,紀念升空11週年

2001年4月24日,為慶祝升空11週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應全球天文愛好者的請求,讓哈勃太空望遠鏡將目光投向馬頭星雲,拍攝壯麗的太空景象。哈勃望遠鏡自1990年由發現者號太空梭送入近地軌道以來,成為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工具。馬頭星雲因其形似馬首而得名,是天文攝影經典標的,難以觀測的特性也使其成為業餘天文觀測者的挑戰目標。

盧溝橋建成,成為歷史與文化的見證

1192年4月24日,北京西南永定河上的盧溝橋正式建成。全長266.5米,寬7.5米,由11孔石拱組成,橋身兩側佈有485尊形態各異的石獅,工藝精美,堪稱古代橋樑建築的經典之作。橋名原為「廣利」,後因跨越蘆溝河而改稱「蘆溝橋」。清代重建後成為「燕京八景」之一,橋旁的「盧溝曉月」碑亭更為著名。1937年7月7日,日軍以橋附近演習為藉口發起「七七事變」,成為全面抗戰爆發的起點。

明朝科學家徐光啟誕辰

1562年4月24日,徐光啟出生於上海,是中國近代科學與中西交流的重要人物。他與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作,將歐幾里得《幾何原本》譯成中文,是中西數學交流的開端。他所著《農政全書》被譽為中國古代的「農業百科全書」,並參與主編《崇禎曆書》,對中國曆法進行科學化改革。徐光啟同時也是早期天主教徒,主張以科學促進國家強盛。

謝晉元遇刺殉國,英勇抗戰永誌人心

1941年4月24日,抗日戰爭名將謝晉元在上海「孤軍營」中遇刺身亡。他曾在1937年淞滬會戰中率領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成功阻止日軍推進並提振全國士氣。雖然倖存的孤軍被迫轉入英租界軟禁,但謝晉元仍堅持訓練部隊。最終在國共內外壓力與日方滲透之下,遭人暗殺,殉難時年僅37歲,成為民族英雄。

清廷廢除淩遲等酷刑

1905年4月24日,清朝政府在法制改革背景下,接受法學家伍廷芳與沈家本的建議,下詔廢除包括淩遲、梟首、戮屍等酷刑,實行死刑僅限於斬決。並規定禁止刑訊逼供,改革笞杖制度,查明監所情況以減輕囚犯痛苦。此舉標誌著中國傳統刑法人道化的重要一步,對後世法制建設影響深遠。

教宗本篤十六世正式就職

2005年4月24日,繼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辭世後,新任教宗本篤十六世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舉行就職典禮,成為天主教第265任教宗。他打破傳統,將就職儀式從教堂移至廣場,並與信眾直接接觸,展現親民作風。典禮歷時約兩小時,吸引全球信眾關注,是當代最重要的宗教盛典之一。

《馬賽曲》誕生,成為法國國歌

1792年4月24日,法國工兵上尉魯日·德·里勒為即將出征的志願軍創作《萊茵軍戰歌》,後來被稱為《馬賽曲》。該曲旋律激昂,歌詞充滿革命熱情,激勵無數法國人投身保家衛國。1795年7月14日正式被定為法國國歌,成為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象徵。

民國時期文物損失嚴重

1947年4月24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報告指出,抗戰期間全國共損失文物3,677,074件,另有1,870箱與741處古蹟遭毀。損失項目涵蓋古籍、字畫、文物、儀器等,依戰前標準估算價值高達9,885,546元,反映戰爭對中華文化資產的沉重破壞。

美國國會圖書館成立,成為知識寶庫

1800年4月24日,隨著美國聯邦政府從費城遷往華盛頓,時任總統約翰·亞當斯批准撥款5,000美元,購買書籍以供國會議員使用,正式設立美國國會圖書館。該館最初館藏僅有740冊書與3張地圖,經歷多次擴建與重建,如今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圖書館之一,擁有超過1.7億項館藏,涵蓋書籍、報紙、手稿、錄音、地圖、圖片與數位資料等,對全球學術研究與文化保存貢獻卓著。

美國營救伊朗人質行動失敗

1980年4月24日,美國為營救自1979年11月以來被伊朗革命分子扣押的53名外交人員,展開代號為「鷹爪行動」(Operation Eagle Claw)的軍事突襲。此次行動由90名突擊隊員搭乘直升機與運輸機執行,但因3架直升機途中發生機械故障,被迫中止任務。更不幸的是,其中一架直升機在撤退過程中與運輸機相撞,引發爆炸,造成8名美軍人員喪生。這場失敗引發對美國軍事體系的反省,也對總統卡特的連任造成嚴重衝擊。

詹天佑病逝,中國鐵路之父辭世

1919年4月24日,中國首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因病辭世,享年59歲。他生於廣東南海,12歲留學美國,是中國最早接受現代工程教育者之一。1905年起擔任京張鐵路總工程師,親自設計路線、主持施工,成功克服八達嶺隧道等工程難題,提前兩年完工並節省經費28萬兩白銀,打破「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的殖民論調。詹天佑被譽為「中國鐵路之父」,其精神與事業成為後世工程師的典範。

黃胄逝世,民族畫風代表落幕

1997年4月24日,著名中國畫家黃胄病逝,享年72歲。原名梁淦堂,河北蠡縣人,師承趙望雲與韓樂然。他擅長速寫與人物畫,筆墨奔放、生活氣息濃厚,尤以描繪西北民俗與軍旅生活著稱。代表作品包括《百驢圖》、《送糧人》、《風雪夜歸人》等。他亦致力於藝術教育與慈善,創建炎黃藝術館,推動當代中國畫走向國際。

基里延科出任俄羅斯總理

1998年4月24日,年僅35歲的謝爾蓋·基里延科在俄羅斯國家杜馬三次投票後,終於獲任命為總理,是當時最年輕的俄國政府首腦。基里延科曾任能源部長,主張推動市場改革,獲總統葉利欽支持。然而,他任內正值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爆發,經濟崩潰導致其僅任職不到半年即辭職,但其政治經歷為後續俄國政壇培養出更多技術官僚型領導人。

美聯社攝影記者伊拉克戰地喪生

2005年4月24日,一名美聯社(AP)電視新聞攝影記者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蘇爾採訪戰鬥現場時遭槍擊身亡,成為第二位在伊拉克戰爭中陣亡的美聯社記者。總裁柯里發表聲明表示哀悼,並稱其對新聞的熱情與奉獻將永遠激勵同仁。此事件再次凸顯戰地新聞工作者的高風險與重要性。

美西戰爭爆發,帝國交鋒揭開序幕

1898年4月24日,美西戰爭正式爆發。由於古巴獨立戰爭與美國戰艦緬因號在哈瓦那港爆炸事件引發美國輿論激憤,美國對西班牙宣戰。這場戰爭最終導致西班牙在菲律賓、關島與波多黎各等地失去殖民地,標誌著美國正式登上帝國列強舞台。戰後,美國擴展海外勢力,影響亞太與加勒比地區局勢至今。

日本派遣掃雷艦隊至海灣地區

1991年4月24日,日本政府召開安全保障與臨時內閣會議,決定派遣海上自衛隊掃雷艦隊赴波斯灣,以協助處理波灣戰爭後遺留的水雷問題。此次派遣共動用4艘最新掃雷艇、1艘補給艦與1艘支援船,總人數約500人。這是日本戰後首次向海外派遣武裝力量,引發國內外廣泛討論,也為日後參與國際安全維和任務鋪路。

盧溝橋
七七事變
哈勃望遠鏡
徐光啟
謝晉元
馬賽曲
詹天佑
相關廟宇